华族
【拼音】:huá zú
【注音】:ㄏㄨㄚˊㄗㄨˊ
【结构】:华(上下结构)族(左右结构)
【简体】:华族
【繁体】:華族
词语解释高门贵族。华族[huázú]⒈高门贵族。
引证解释⒈高门贵族。引《晋书·外戚传·王遐》:“少以华族,仕至光禄勋。”唐柳宗元《祭崔君敏文》:“公以令望,显于华族。”茅盾《子夜》十八:“她记得在家乡的时候,听说过一桩悲惨的故事:是和她家同样的‘阀阅华族’的一位青年小姐,因为‘不端’被禁锢起来,不许见人面!”
网络解释华族(日本华族)华族是日本于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之间存在的贵族阶层。“华族”之出现是始于1869年6月17日,而正式确立“华族制度”的《华族令》则是于1884年7月7日制定。“华族”于1947年5月3日,随着战后日本国宪法生效而正式被废除。
综合释义高门贵族。《晋书·外戚传·王遐》:“少以华族,仕至光禄勋。”唐柳宗元《祭崔君敏文》:“公以令望,显于华族。”茅盾《子夜》十八:“她记得在家乡的时候,听说过一桩悲惨的故事:是和她家同样的‘阀阅华族’的一位青年小姐,因为‘不端’被禁锢起来,不许见人面!”华族[huázú]显贵的家族。《晋书.卷九三.外戚传.王遐传》:「少以华族,仕至光禄勳。」《北史.卷四零.韩麒麟传》:「乃表请守宰有阙,宜推用豪望,增置吏员,广延贤哲,则华族蒙荣,良才获叙。」中华民族的简称。
汉语大词典高门贵族。《晋书·外戚传·王遐》:“少以华族,仕至光禄勋。”唐柳宗元《祭崔君敏文》:“公以令望,显于华族。”茅盾《子夜》十八:“她记得在家乡的时候,听说过一桩悲惨的故事:是和她家同样的‘阀阅华族’的一位青年小姐,因为‘不端’被禁锢起来,不许见人面!”
国语辞典显贵的家族。华族[huázú]⒈显贵的家族。引《晋书·卷九三·外戚传·王遐传》:「少以华族,仕至光禄勋。」《北史·卷四〇·韩麒麟传》:「乃表请守宰有阙,宜推用豪望,增置吏员,广延贤哲,则华族蒙荣,良才获叙。」⒉中华民族的简称。参见「中华民族」条。英语noblefamily,ofChineseancestry德语Adelsgeschlecht(S)
辞典修订版显贵的家族。《晋书.卷九三.外戚传.王遐传》:「少以华族,仕至光禄勳。」《北史.卷四零.韩麒麟传》:「乃表请守宰有阙,宜推用豪望,增置吏员,广延贤哲,则华族蒙荣,良才获叙。」中华民族的简称。参见「中华民族」条。
英语Chinese ethnicethnic Chinese group
其他释义1.高门贵族。
近义词 贵族
1.为此,华文报销量近年已在滑落,免费华文报的出版意在扭转干坤,吸引新读者,培养年轻一代华族新加坡人阅读华文报的习惯。
2.如果我们社会没有办法,或不注意培养一批中华语言与文化的中坚分子,没有决心要把华族文化一代一代流传下去,那是很可悲的。
3.因为,传统华族文化并不提倡”食古不化“、”墨守成规“。
4.当时它不仅是全城的什货集散中心,尤其是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而且聚集了各类华族商店,摊档林立、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5.袁绍出身高贵,对文章典籍十分熟稔,董卓乱政前,他在洛阳,来往的宾客多为世家华族,众人谈起典故以古讽今,无不如数家珍。
6.除了原来的贵族和明治维新中建功立勋者变成“华族”,农民、手工业工人、商人以及从事其他杂业的民众变成“平民”以外,武士全部变成了“士族”。
7.或曰“中华民族”是华族与夏族匪寇婚媾的苗裔,但历史上并没有华族。
8.华族各籍贯各有其"母语",人多口杂,若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各说各话,当然是不行的。
9.这些华族先辈,梯山航海,冒险南来,他们绝大部份是赤手空拳而至。
10.华族的调解人还兼任教育者,训诲争议双方遵纪守法,好好做人。
读音:huá,huà,huā
[huá]
[ huá ]1. 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华彩。华贵。华章。华表(亦称“桓表”)。华盖。
2. 精英:精华。含英咀(jǔ)华。
3. 开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
4. 繁盛:繁华。荣华富贵。
5. 奢侈:浮华。奢华。
6. 指中国或汉族:华夏。中华。华裔。华胄(a.华夏的后裔;b.贵族的后裔)。华工。
7. 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华翰(称人书信)。华诞(称人生日)。华居(称人住宅)。
8. 头发花白:华发(fà)。华颠(指年老)。
9. 指时光:年华。韶华。
[ huà ]1. 〔华山〕山名,在中国陕西省。
2. 姓。
[ huā ]1. 古同“花”,花朵。
读音:zú
[zú]
(1)(名)家族
(2)(名)古代的一种酷刑;杀死犯罪者的整个家族;甚至他母亲、妻子等的家族:~刑。
(3)(名)种族;民族:汉~。
(4)(名)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