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告
【拼音】:qǐ gào
【注音】:ㄑ一ˇㄍㄠˋ
【结构】:启(半包围结构)告(上下结构)
【简体】:启告
【繁体】:啟告
词语解释启奏;告知。启告[qǐgào]⒈启奏;告知。
引证解释⒈启奏;告知。引《三国志·蜀志·董和传》:“事有不至,至於十反,来相启告。”宋叶适《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光宗内禪,詔曰:‘卿,冲人旧学也,何以启告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诸公之来,某意其相与讲切义理之是非,启告閭阎之利病,有以见教,今乃不然。”
网络解释启告启告,读音为qǐgào,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启奏;告知。
综合释义启奏;告知。《三国志·蜀志·董和传》:“事有不至,至於十反,来相启告。”宋叶适《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光宗内禪,詔曰:‘卿,冲人旧学也,何以启告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诸公之来,某意其相与讲切义理之是非,启告閭阎之利病,有以见教,今乃不然。”告诉。《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和传》:「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汉语大词典启奏;告知。《三国志·蜀志·董和传》:“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宋叶适《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光宗内禅,诏曰:‘卿,冲人旧学也,何以启告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诸公之来,某意其相与讲切义理之是非,启告闾阎之利病,有以见教,今乃不然。”
国语辞典告诉。启告[qǐgào]⒈告诉。引《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和传》:「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辞典修订版告诉。《三国志.卷三九.蜀书.董和传》:「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其他释义1.启奏;告知。
1.走蒙左右乡井之爱,逾于常分,故敢犯君子出位之愆,启告于下吏,……俯从舆议,悯民劳而小康之,顺人心而亟止之。
2.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非常精细、事必亲躬、不惮其烦的人,他曾经赞扬一位叫董和的官员,就因他“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3.先旨以王室不造,家难亟结,故含蔽容隐,不彰其衅,训诱启告,冀能革音。(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启告造句)
4.先旨以王室不造,家难亟结,故含蔽容隐,不彰其衅,训诱启告,冀能革音。(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
读音:qǐ
[qǐ]
(1)(动)打开:~封|~门。
(2)(动)开导:~蒙|~发。
(3)(动)开始:~程|~用。
(4)(动)陈述:敬~者(旧时用于书信的开端)。
(5)(名)旧时文体之一;较简短的书信:小~|谢~。
(6)(Qǐ)姓。
读音:gào
[gào]
(1)(动)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诉|~知|广~|报~|通~|忠~。
(2)(动)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状|到法院去~他。
(3)(动)为了某事而请求:~假|~贷。
(4)(动)表明:~辞|自~奋勇。
(5)(动)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成|~罄|~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