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麻
【拼音】:zhì má
【注音】:ㄓˋㄇㄚˊ
【结构】:制(左右结构)麻(半包围结构)
词语解释皇帝的命令。原用白纸书写,唐高宗上元间,因白纸多蠹,改用黄麻纸书写诏书,故称'制麻'。也称'诏黄'。
基础解释皇帝的命令。原用白纸书写,唐高宗上元间,因白纸多蠹,改用黄麻纸书写诏书,故称/'制麻/'。也称/'诏黄/'。
引证解释⒈皇帝的命令。原用白纸书写,唐高宗上元间,因白纸多蠹,改用黄麻纸书写诏书,故称“制麻”。也称“詔黄”。引《新唐书·李栖筠传》:“始,栖筠见帝,敷奏明辩,不阿附,帝心善之,故制麻自中以授,朝廷莫知也。”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昆命于元龟》:“寧皇嘉定初,拜右相制麻。”
网络解释制麻zhìmáㄓㄧˋㄇㄚˊ
综合释义皇帝的命令。原用白纸书写,唐高宗上元间,因白纸多蠹,改用黄麻纸书写诏书,故称“制麻”。也称“詔黄”。《新唐书·李栖筠传》:“始,栖筠见帝,敷奏明辩,不阿附,帝心善之,故制麻自中以授,朝廷莫知也。”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昆命于元龟》:“寧皇嘉定初,拜右相制麻。”
汉语大词典皇帝的命令。原用白纸书写,唐高宗上元间,因白纸多蠹,改用黄麻纸书写诏书,故称“制麻”。也称“诏黄”。《新唐书·李栖筠传》:“始,栖筠见帝,敷奏明辩,不阿附,帝心善之,故制麻自中以授,朝廷莫知也。”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昆命于元龟》:“宁皇嘉定初,拜右相制麻。”
其他释义1.皇帝的命令。原用白纸书写,唐高宗上元间,因白纸多蠹,改用黄麻纸书写诏书,故称'制麻'。也称'诏黄'。
1.在棉纺设备上纺制麻棉氨纶芯竹节纱将竹节纱技术与包芯纱技术融合在了一起,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
2.在整个东南亚战略位置上,特别是箝制麻六甲海峡,形成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3.炸制麻叶俗有“三矾二碱”之说,然而,晋中一带精此技艺者多用水饧和面,香油炸制。
4.目的为进一步掌握曲靖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为控制麻疹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目的探讨德惠市麻疹流行因素,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6.但该村野生的蔓陀罗却依然很生长得很好,这种植物具有镇痛、麻醉等作用,相传是华佗配制麻沸散的原料。
7.目的探讨德惠市麻疹流行因素,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网制麻造句】
8.在整个东南亚战略位置上,特别是箝制麻六甲海峡,形成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
9.在棉纺设备上纺制麻棉氨纶芯竹节纱将竹节纱技术与包芯纱技术融合在了一起,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制麻造句
读音:zhì
[zhì]
(1)(动)制造:~版|~币|~表|~革|~件|~冷|~品|~钱|~糖|~图|~药。
(2)(动)拟定;规定:~定|因地~宜。
(3)(动)用强力约束;限定;管束:~伏|管~。
(4)(名)制度:法~|所有~。
读音:má
[má]
1. 草本植物,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麻布。麻衣。麻袋。麻绳。麻纺。
2. 指“芝麻”:麻酱。麻油。
3. 像腿、臂被压后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脚麻了。
4. 感觉不灵,或丧失感觉,引申为思想不敏锐:麻痹。麻醉。麻木不仁。
5. 面部痘瘢,引申指物体表面粗糙:麻子。
6. 带细碎斑点的:麻雀。麻蝇。
7. 喻纷乱:麻乱。麻沸。
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