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台
【拼音】:wàng xiāng tái
【注音】:ㄨㄤˋㄒ一ㄤㄊㄞˊ
【结构】:望(上下结构)乡(独体结构)台(上下结构)
【简体】:望乡台
【繁体】:望鄉臺
词语解释望乡台wàngxiāngtái。(1)旧指可眺望家乡的高地或人工修筑的高台。(2)迷信的人所说阴间的一座台,新死的人的灵魂在上面能看见阳间家中情况。
基础解释1.旧指可眺望家乡的高地或人工修筑的高台。称古人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往住登高或筑台以眺望故乡之处。2.迷信的人所说阴间的一座台,新死的人的灵魂在上面能看见阳间家中情况。
引证解释⒈称古人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往住登高或筑台以眺望故乡之处。引唐王勃《九日升高》诗:“九月九日望乡臺,他席他乡送客盃。”唐李群玉《闻笛》诗:“望乡臺上望乡时,不独落梅兼落泪。”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谁知相国寺,即是望乡臺。”⒉旧时迷信,谓阴间有望乡台,人死后鬼魂可登台眺望阳世家中情况。亦借指阴间。引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昏惨惨云雾埋,疎剌剌的风雨筛,我一灵儿直到望乡臺。”明汤显祖《牡丹亭·冥判》:“则这水玻璃堆起望乡臺,可哨见纸铜钱夜市扬州界?花神,可引他望乡臺随意观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耿十八》:“又移时,见有臺,高可数仞,游人甚多,囊头械足之辈,呜咽而下、上,闻人言为望乡臺。”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饿就饿个真死呀!闹半天还得吃饭--还要吃他妈稀饭。‘望乡台上打转游’,不知死的鬼!”
网络解释望乡台(眺望故乡的高台)望乡台,原指古代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的人为眺望故乡而登临的高台,既可能是人为建造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后来,随着道教鬼神观念的成熟和佛教地狱体系的引入,道教逐步把望乡台从现实建筑演变为虚幻存在﹐成为神话传说中,进入地狱的鬼魂们可以眺望阳世家中情况的地方,有时也借指阴间。
综合释义称古人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往住登高或筑台以眺望故乡之处。唐王勃《九日升高》诗:“九月九日望乡臺,他席他乡送客盃。”唐李群玉《闻笛》诗:“望乡臺上望乡时,不独落梅兼落泪。”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谁知相国寺,即是望乡臺。”旧时迷信,谓阴间有望乡台,人死后鬼魂可登台眺望阳世家中情况。借指阴间。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昏惨惨云雾埋,疎剌剌的风雨筛,我一灵儿直到望乡臺。”明汤显祖《牡丹亭·冥判》:“则这水玻璃堆起望乡臺,可哨见纸铜钱夜市扬州界?花神,可引他望乡臺随意观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耿十八》:“又移时,见有臺,高可数仞,游人甚多,囊头械足之辈,呜咽而下、上,闻人言为望乡臺。”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饿就饿个真死呀!闹半天还得吃饭--还要吃他妈稀饭。‘望乡台上打转游’,不知死的鬼!”
汉语大词典(1).称古人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往住登高或筑台以眺望故乡之处。唐王勃《九日升高》诗:“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唐李群玉《闻笛》诗:“望乡台上望乡时,不独落梅兼落泪。”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谁知相国寺,即是望乡台。”(2).旧时迷信,谓阴间有望乡台,人死后鬼魂可登台眺望阳世家中情况。亦借指阴间。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昏惨惨云雾埋,疏剌剌的风雨筛,我一灵儿直到望乡台。”明汤显祖《牡丹亭·冥判》:“则这水玻璃堆起望乡台,可哨见纸铜钱夜市扬州界?花神,可引他望乡台随意观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耿十八》:“又移时,见有台,高可数仞,游人甚多,囊头械足之辈,呜咽而下、上,闻人言为望乡台。”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章:“饿就饿个真死呀!闹半天还得吃饭--还要吃他妈稀饭。‘望乡台上打转游’,不知死的鬼!”
国语辞典相传冥界中的看台。死者的灵魂登临眺望,可以看到他阳世家中的情状。
辞典修订版相传冥界中的看台。死者的灵魂登临眺望,可以看到他阳世家中的情状。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我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把雠人等待。」《聊斋志异.卷二.耿十八》:「又移时,见有台,高可数仞,游人甚夥,囊头械足之辈,呜咽而下上,闻人言为『望乡台』。」
其他释义1.称古人久戍不归或流落外地﹐往住登高或筑台以眺望故乡之处。2.旧时迷信﹐谓阴间有望乡台﹐人死后鬼魂可登台眺望阳世家中情况。亦借指阴间。
1.然后上望乡台,能看见人世,也好了却心愿。
2.心爱的女儿,遭人欺负,逼上火坑。见此种种伤心事,最是苦痛望乡台上人。
3.第三十回游第五殿观望乡台、会晤森罗王。
4.三生石,望乡台,过后便是孟婆神。
5.天赐也听不懂,那道场上和尚带着京东一带的口音唱着什么,每隔几句便有阿弥陀佛的印语,只有一句听的真切,便是“上了望乡台呀,人就会不来呀”。
6.望乡台建造甚奇,上宽下窄,其面如弓背,其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
7.望乡台,是阎罗王动恻隐之心,为投胎鬼魂修建,构造极为奇异,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只有一条石级小路外,周围竟然全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
8.传说,人死后灵魂就会归落黄泉,会在奈何桥的望乡台上看人间世界最后一眼,然后喝下孟婆汤,忘记一切的前尘往事,进入六道转世轮回。
9.伍氏集团二公子伍岁寒历经九死一生,上天入地,游离离恨天,灌愁海,徘徊黄泉大道,魂游地府,见孟婆,过奈何,翘首望乡台,惊天秘密逐现端倪。
10.邀明月把酒送清风,怨酒浓凭栏醉芙蓉,暮秋时候望乡台回眸,那日初相逢,笑语如昨但看朱花红,重阳约仿若古道中,你执手欲把古琴奏,琴意悠悠弹指已深秋,离歌唱不休,曲终人依旧如南柯一梦。
读音:wàng
[wàng]
(1)(动)探望:拜~|看~。
(2)(动)盼望、希望:期~|企~。
(3)(名)名望:声~|威~。
(4)(形)〈书〉怨恨。
(5)(名)(~子)店铺标明属于某种行业的标志:酒~。
(6)(介)对着;朝着:~我点点头|~他笑笑。注意“望前看”、“望东走”等处的“望”多写作“往”。
(7)姓。
(8)(名)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地球上看见圆形的月亮;这种月相叫望;这时的月亮叫望月。
读音:xiāng
[xiāng]
(1)(名)乡村(跟‘城’相对):~间|下~|城~物资。
(2)(名)家乡:~音|背井离~。
(3)(名)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由县或县以下的区领导:~镇|~长。
读音:tái,tāi
[tái]
[ tái ]1. 高平的建筑物:亭台楼阁。
2.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台鉴。台甫。
3. 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灯台。
4. 量词:一台戏。
5. 台湾省的简称:台胞。台币。
6. 姓。
7. 桌子、案子:写字台。
8. 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极猛烈的风暴,称“台风”。
[ tāi ]1. 〔天台〕①山名,在中国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国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