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邱尼
【拼音】:bǐ qiū ní
【注音】:ㄅ一ˇㄑ一ㄡㄋ一ˊ
【结构】:比(左右结构)邱(左右结构)尼(半包围结构)
词语解释亦作'比丘尼'。
基础解释亦作/'比丘尼/',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尼姑。
引证解释⒈见“比丘尼”。
汉语大词典见“比丘尼”。《汉语大词典》:比丘尼 拼音:bǐqiūní亦作“比邱尼”。佛教语。梵语的译音。又译作“苾刍尼”。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俗称尼姑。唐韩愈《登封县尉卢殷墓志》:“女一人,学浮屠法,不嫁,为比丘尼云。”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符五曰:予少年曾梦一比邱尼,携之礼忏。”清冯桂芬《六烈祠记》:“比邱尼慧修,北城之西郊横山人。”
其他释义1.见'比丘尼'。
读音:bǐ
[bǐ]
(1)(动)比较;较量:~武|~干劲。
(2)(动)能够相比:坚~金石。
(3)(动)比画:连说带~。
(4)(动)对着;向着:民兵用枪~着特务。
(5)(动)仿照:~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
(6)(动)比方;比喻:把帝国主义~作纸老虎。
(7)(动)比较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小麦和水稻的产量约为一与四之~。
(8)(动)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一胜乙队。
(9)(介)用来比较性状和程度的差别:他~我强。
(10)(旧读bì)〈书〉(动)紧靠;挨着:~肩|鳞次栉~。
(11)(旧读bì)〈书〉(动)依附;勾结:朋~为奸。
(12)(旧读bì)〈书〉(副)近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