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笠
【拼音】:shā lì
【注音】:ㄕㄚㄌ一ˋ
【结构】:莎(上下结构)笠(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1.即蓑笠。莎,通'簔'。
基础解释即蓑笠。莎,通/'簔/'。
引证解释⒈即蓑笠。莎,通“簔”。参见“蓑笠”。引《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倦却诗书上钓船,身被莎笠执鱼竿。”
网络解释莎笠shālìㄕㄚㄌㄧˋ
汉语大词典即蓑笠。莎,通“蓑”。《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倦却诗书上钓船,身被莎笠执鱼竿。”参见“蓑笠”。《汉语大词典》:蓑笠 拼音:suōlì蓑衣与笠帽。《仪礼·既夕礼》:“道车载朝服,稿车载蓑笠。”郑玄注:“蓑笠,备雨服。”《后汉书·蔡邕传下》:“故当其有事也,则蓑笠并载。”清唐甄《潜书·明鉴》:“茅舍无恙,然后宝位可居;蓑笠无失,然后衮冕可服。”
读音:suō,shā
[shā]
[ suō ]1. 〔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 shā ]1. 多用于人名、地名。
读音:lì
[lì]
(名)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斗~|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