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头
【拼音】:fú tóu
【注音】:ㄈㄨˊㄊㄡˊ
【结构】:幞(左右结构)头(独体结构)
【繁体】:襆頭
词语解释一种古代男子用的头巾。以丝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盛行于唐代。幞头[fútóu]⒈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引证解释⒈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北周武帝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骨子,唐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巾幞》、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二》、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幞》。引唐张鷟《游仙窟》:“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⒉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参见“幞头”。引《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楚王希范﹞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希范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
网络解释幞头幞头,又名折上巾、软裹,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也称“乌纱”,俗称为“乌纱帽”。幞头是中国隋唐时期男子的普遍服饰。
综合释义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北周武帝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骨子,唐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巾幞》、宋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二》、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幞》。唐张鷟《游仙窟》:“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楚王希范﹞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希范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幞头”。
汉语大词典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北周武帝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隋始以桐木为骨子,唐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巾幞》、宋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二》、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幞》。唐张鷟《游仙窟》:“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靴履、叠袍衣,阁幞头,挂腰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襆头: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皂而向后襆发,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楚王希范﹞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馀丈,抱柱相向;希范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馀,以象龙角。”参见“幞头”。
国语辞典幞头[pútóu]⒈一种古代男子用的头巾。以丝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盛行于唐代。引《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著幞头,穿著蟒袍,行过了礼,立起身来,把两把遮阳遮著脸。」
其他释义①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1.梁雄打量来人,二十七八年纪,身高一米七上下,面皮白净,锦袍革带,直角幞头黑油靴,一身官吏打扮,颇有几分威仪。
2.一个中年人,头戴着麻青幞头,身穿着暗朱色圆领窄袖元宝绸袍,腰里面束着一根走禽叠嶂翠玉带。
3.一边说一边开门,一个头戴垂翅软幞头,身穿灰蓝色直裰的干瘦身材、约莫二十五六岁的男子站在门外,脸上挂着谦卑的笑。
4.既然是三品带刀侍卫,而且奉旨钦差,就算不穿戴二梁冠冕,素银飘带,练鹊紫绶,森黑幞头的官袍,起码也应该穿着红织金彪常服。
5.钱小乙依然蓝色直裰,头戴垂翅软幞头,抖擞精神,撩袍上了讲台,清了清嗓子,手拿醒木重重“啪”。
6.御龙直着一脚指天一脚圈曲幞头,穿红方胜锦袄子,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果垒、掌扇、缨绋之类,在后相随。
7.官员的衣服分为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今日来是开科,便都穿着公服,头戴幞头而不是乌沙。
8.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
9.御龙直着一脚指天一脚圈曲幞头,穿红方胜锦袄子,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果垒、掌扇、缨绋之类,在后相随。(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幞头造句)
10.梁雄打量来人,二十七八年纪,身高一米七上下,面皮白净,锦袍革带,直角幞头黑油靴,一身官吏打扮,颇有几分威仪。[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zj-159548/]
读音:tóu,tou
[tóu]
[ tóu ]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梳~。平~。分~。你的脸形留这种~不合适。
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笔~儿。中间粗,两~儿细。
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儿。提个~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儿啊!
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儿。蜡~儿。铅笔~儿。
6.头目:李~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儿。
7.方面:他们是一~儿的。心挂两~。
8.第一:~等。~号。
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车。~马。~羊。
10.姓。
[ tou ]1.(~儿)名词后缀。 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石~。骨~。舌~。罐~。苗~。b)接于动词词根:念~。扣~。饶~。嚼~儿。看~儿。听~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甜~儿。
2.方位词后缀:上~。下~。前~。后~。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