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土
【拼音】:fāng tǔ
【注音】:ㄈㄤㄊㄨˇ
【结构】:方(独体结构)土(独体结构)
【简体】:方土
【繁体】:方土
词语解释1.里巷。多用于地名,如锦什坊(在北京)。2.牌坊:贞节~。1.小手工业者的工作场所和旧时某些店铺的名称:作~。油~。2.古又同“防”。《礼记·坊记》:“故君子礼以~德,刑以~淫。”方土[fāngtǔ]⒈乡土;本地。⒉指各地的风俗、人情、物产等。
基础解释乡土;本地。指各地的风俗﹑人情﹑物产等。
引证解释⒈乡土;本地。引《书·旅獒》“无有远邇,毕献方物”孔传:“天下万国,无有远近,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⒉指各地的风俗、人情、物产等。引《晋书·王浑传》:“可令中书指宣明詔,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刑狱得无寃滥,守长得无侵虐。”
网络解释方土方土,男,1963年出生,广东省惠来县人。
综合释义乡土;本地。《书·旅獒》“无有远邇,毕献方物”孔传:“天下万国,无有远近,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指各地的风俗、人情、物产等。《晋书·王浑传》:“可令中书指宣明詔,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刑狱得无寃滥,守长得无侵虐。”方土[fāngtǔ]泛指各地方。《书经.旅獒》汉.孔安国.传:「天下万国无有远近,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
汉语大词典(1).乡土;本地。《书·旅獒》“无有远迩,毕献方物”孔传:“天下万国,无有远近,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2).指各地的风俗、人情、物产等。《晋书·王浑传》:“可令中书指宣明诏,问方土异同,贤才秀异,风俗好尚,农桑本务,刑狱得无冤滥,守长得无侵虐。”
国语辞典泛指各地方。方土[fāngtǔ]⒈泛指各地方。引《书经·旅獒》汉·孔安国·传:「天下万国无有远近,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
辞典修订版泛指各地方。《书经.旅獒》汉.孔安国.传:「天下万国无有远近,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
其他释义1.乡土;本地。2.指各地的风俗﹑人情﹑物产等。
1.爱心是风,在炎热的时候,带来一丝凉意;爱心是雨,在久旱的时候,滋润一块方土;爱心是水,在干渴是时候,获得一线希望;爱心是火,在寒冷的时候,得到一烘暖。
2.然其方土寒埆,谷稼不殖,民习鞍马,转徙无常。
3.雪山环绕之间,分布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它们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土地肥沃,牛马成群。
4.千年前,一条巨龙从东方土地上升起,千百年的辉煌,千百年的劫数,千百年的伤疤,今天,千百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共同期待巨龙的觉醒!
5.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点缀一角夜空。如果你是一片白云,就装扮一方晴空。
6.乡愁亦是乡音,有时它被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地底,但却不断发酵,于是我们会在说着顺畅的普通话时无意间冒出一句方言,于是我们会对千百种口音中突然响起的熟悉的声音如此敏感,于是我们会很容易就做到在两种不同语言间娴熟地切换。乡音,永远是我们属于哪一方土地的印记。
7.北方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前景令人担忧。
8.吹雪又漫过流霜,记忆寻一方土壤,琴声入松堂,剑魄里委顿的往事悲凉,犹记得黑发白裳,翻云覆雨江湖闯,夕影袖间藏,逃不开的是刀剑相向,掌线曲折刻画魔障,心若苍茫悲欢如浪,焚香在北邙,听风祝颂和梵唱。少司命
9.我国土地储备制度与西方土地银行制度不同。
10.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分绿意。
读音:fāng
[fāng]
(1)(名)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正~形。
(2)(名)乘方:平~。
(3)姓。
(4)(名)方向:东~。
(5)(名)方面:正~。
(6)(名)地点、地区:~言。
(7)(名)方法:药~。
(8)(形)正直:品行~正。
(9)(副)正在;正当:~才。
(10)(量)用于方形东西:几~木头。
读音:tǔ
[tǔ]
(1)(名)泥土;土壤
(2)(名)土地。
(3)(副)本地的;地方的:~特产|~俗。
(4)(名)指我国民间沿用的生产技术和有关的设备、产品、人员等:~方|~招儿。
(5)(形)不合潮流;不开通:~气。
(6)(名)未熬制的鸦片:烟~。
(7)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