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修
【拼音】:guān xiū
【注音】:ㄍㄨㄢㄒ一ㄡ
【结构】:官(上下结构)修(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官府主持编写。官修[guānxiū]⒈官府主持编写。
引证解释⒈官府主持编写。引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也一样,不但本纪咧,列传咧,要摆‘史架子’;里面也不敢说什么。”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隋文帝禁止私史以后,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
网络解释官修官修是汉语词语,拼音guānxiū,出处《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综合释义官府主持编写。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也一样,不但本纪咧,列传咧,要摆‘史架子’;里面也不敢说什么。”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隋文帝禁止私史以后,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官修[guānxiū]官府主持编写。示例: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也一样,不但本纪咧,列传咧,要摆‘史架子’;里面也不敢说什么。”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隋文帝禁止私史以后,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
网友释义官修是汉语词语,拼音guānxiū,出处《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汉语大词典官府主持编写。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官修’而加以‘钦定’的正史也一样,不但本纪咧,列传咧,要摆‘史架子’;里面也不敢说什么。”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隋文帝禁止私史以后,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
其他释义1.官府主持编写。
1.自《汉书》以后,官修正史不为游侠立传,侠的形象多见于稗官野史或虚构作品,这更说明侠具有与生俱来的民间气质。
2.方志修纂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官修形式,统一的编纂体例,在编修中重视援引国史编纂的方法和要求。
3.光绪十七年长顺将军编修的清代末叶吉林省第一部官修的全省通志。
4.自秦代以后,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
5.轶闻、掌故均属史料范畴,它可以多侧面展现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状,以弥补官修正史的缺失。
6.他飞速拉开抽屉,将刚刚研读之书藏于其中,又从桌上抓过一部官修正史,装模作样地读了起来。
7.“虽然是国家修史,但是不能等同于过去的‘官修正史’。
8.问题是,“本着对历史严谨的态度”,不能仅仅盯住官修正史的一面。
9.霸功之大者,尊君卑臣,權統由一,政不二門,賞罰必信,法令著明,百官修理,威令必行,此霸者之術。
10.其后的官修史书也曾特意载录此事,只是因为要为尊者讳,只含糊地写道……公遭豪奴折辱,强受之,而心以为耻,遂暗生发奋自励之念。
读音:guān
[guān]
(1)(名)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在我国现多用于军队和外交场合。
(2)(形)旧时称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办|~费。
(3)(形)公共的;公用的:~大道|~厕所。
(4)(Guān)姓。
(5)(名)器官:五~|感~。
读音:xiū
[xiū]
1. 装饰,使完美:修饰。修辞。装修。
2. 整治,恢复完美:修复。修治。修缮(修理)。修浚(修理疏通)。修好。修明(古代指政治清明)。
3. 剪或削:修剪。
4. 兴建,建造:修建。修筑。
5. 编纂,撰写:修书。修史。修纂。
6. (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修学。修业。修养。
7. 长(
),高:修长。8. 信奉宗教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修行。修女。
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