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衣
【拼音】:shēn yī
【注音】:ㄕㄣ一
【结构】:深(左右结构)衣(独体结构)
【简体】:深衣
【繁体】:深衣
词语解释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深衣[shēnyī]⒈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
引证解释⒈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引《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孔颖达疏:“凡深衣皆用诸侯、大夫、士夕时所著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宋司马光《独步至洛滨》诗:“草软波清沙径微,手持笻竹著深衣。”严复《救亡决论》:“戴、阮、秦、王,直闯许郑;深衣几幅,明堂两个。”
网络解释深衣(汉族礼服)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来推广,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
汉语大词典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郑玄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孔颖达疏:“凡深衣皆用诸侯、大夫、士夕时所著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宋司马光《独步至洛滨》诗:“草软波清沙径微,手持筇竹著深衣。”严复《救亡决论》:“戴、阮、秦、王,直闯许郑;深衣几幅,明堂两个。”
国语辞典一种古代服装。上下衣裳相连,长及脚踝,男女皆可穿。有些妇女的深衣衣襟接得很长,穿时可缠绕数次。深衣[shēnyī]⒈一种古代服装。上下衣裳相连,长及脚踝,男女皆可穿。有些妇女的深衣衣襟接得很长,穿时可缠绕数次。引《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元·袁士元〈北门团练贝子美〉诗:「过客多怜我,深衣不称身。」
辞典修订版一种古代服装。上下衣裳相连,长及脚踝,男女皆可穿。有些妇女的深衣衣襟接得很长,穿时可缠绕数次。《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元.袁士元〈北门团练贝子美〉诗:「过客多怜我,深衣不称身。」
其他释义1.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
1.那个摆渡人一身墨蓝深衣,有着比画还美的一张脸,身在忘川,却不染纤尘。
2.赤心赤诚也非常识趣,马上去帮万磊弄来一套深衣换上,还戴上一顶幅巾,摇身一变,一位深藏不露且雍容典雅的“君子”。
3.那人从沙尘中走出,显得风尘仆仆,他身穿着一身黑色深衣,头戴着竹篾跟棕丝编成的斗笠,斗笠外沿垂下一圈黑纱,将他的面容完全遮住。
4.那陆煜头髻璞头,身着仕服深衣,消瘦的身子穿着倒也有几分文人风骨。
5.咯吱,死寂中,木门被推开,睎的房里走进一个身着宽袖深衣制式汉服的男子,如瀑般的白发披在身后,垂至脚踝。
6.他身上穿的雪色的双宫绸直裾深衣一层一层地与中衣重叠,细腻的纹理在冬日的阳光下极为柔和,一如他那蓝灰色的眼眸——雨后的湖面总是平静而深邃。
7.读书认字学文化,开卷有益渐高雅。看书写字做学问,指导做事与做人。识文解字解的深,衣食无忧可归隐。咬文嚼字通天地,指点江山定乾坤。国际扫盲日,好读书,不求甚解。要扫盲,立。
8.嘉庆时,优伶皆用青色倭缎、漳绒等绿衣边,以为美饰,如古深衣。
9.来人大概五位,刚才说话的想必是个领头,土黄麻布深衣,朴素无华,但脚上一双高贵的羊皮靴似乎成了一处败笔了。
10.被称为栗兄的人约莫十六七岁,长相不错,眼睛明亮,面如傅粉,头戴进贤冠,身着华丽的深衣,嘴角总是向上翘,一看就知道是世家子弟。
读音:shēn
[shēn]
(1)(形)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2)(名)深度:河水只有三尺~。
(3)(形)深奥:由浅入~。
(4)(形)深刻;深入:~谈。
(5)(形)(感情)厚;(关系)密切:~情厚谊。
(6)(颜色)浓:~红|~绿。
(7)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秋。
(8)(副)很;十分:~知|~信。
读音:yī,yì
[yī]
[ yī ]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
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
[ yì ]1.穿(衣服);拿衣服给别人穿:穿布衣。解衣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