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
【拼音】:jīng jì
词语解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缔结条约,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实现经济上某些方面不同程度的联合或共同调节。也有人称此为世界经济地区集团化。有共同市场、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等形式。目的在于逐步消除商品、劳务和资本等流动的壁垒,促进专业分工,加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缔结条约,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实现经济上某些方面不同程度的联合或共同调节。也有人称此为世界经济地区集团化。有共同市场、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等形式。目的在于逐步消除商品、劳务和资本等流动的壁垒,促进专业分工,加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英语economic integrationeconomy of integration
网友释义经济一体化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联合。经济一体化不但是世界经济的特有现象,而且是当代世界经济的特有现象。它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概括地说,经济一体化有以下特征;第一,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经济上的联合;第二,经济一体化需要国家对经济的联合调节;第三,经济一体化有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范围;第四,经济一体化有可能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因而是一个过程,不同水平的一体化只是整个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第五,经济一体化会对成员国产生有利结果,并产生新的经济机制。从经济一体化的内容来看,可以有贸易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经济政策一体化、经济计划一体化等。如果按照程度及发展水平的不同,经济...
1.此前的历届峰会,与会列国也大多环绕着这些话题讨价还价,折冲樽俎,并对分歧版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想品头论足,争论不休。
2.当金融海啸惊涛拍岸,身处世界各个角落的华商因全球经济一体化而同陷沼泽,纷纶资产缩水、订单锐减,血脉相连的同胞急需互相帮扶、合纵连横。
3.以前中国企业是摸着石头过河,处处模仿榜样。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家在一个竞技台上,探索符合自身文化、国情和条件的道路,除了学习最终还要依靠企业团队自身的探索和思考。
4.在今天,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两股潮流正融合为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主流。
5.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进程以及国家法规、标准的不断完善,中国家庭清洁用品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影响。
6.欧洲经货联盟加速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特别是金融一体化的进程。
7.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民商事交往日趋频繁,国际民事管辖权的冲突在所难免。
8.欧洲共同体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将作为缔约方参加会议。
9.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已与国际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10.通过对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的初步理论分析,本文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中国和日本最有可能成为主导国,中日合作主导是最好的主导模式。
读音:jīng,jìng
[jīng]
[ jīng ]1.(旧读jìng)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纱。~线。
2.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脉。~络。
3.经度:东~。西~。
4.经营;治理:~商。整军~武。
5.上吊:自~。
6.历久不变的;正常:~常。不~之谈。
7.经典:本草~。佛~。念~。十三~。
8.月经:行~。~血不调。
9.姓。
10.经过:~年累月。几~周折。这件事是~我手办的。~他一说,我才知道。
11.禁(jīn)受:~不起。~得起考验。
[ jìng ]1.动词: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经纱。
读音:jì,jǐ
[jì]
[ jì ]1. 渡,过河:同舟共济。
2.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
3. 补益:无济于事。
[ jǐ ]1. 〔济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2. (濟)
读音:yī
[]
(1)(数)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形)同一:~视同仁|咱们是~家人|咱们~路走|这不是~码事。
(3)(形)另一:番茄~名西红柿。
(4)(形)全;满:~冬|~生|~路平安|~屋子人|~身的汗。
(5)(形)专一:~心~意。
(6)(副)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
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歇|笑~笑。
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歇~歇|笑~笑。
c)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
(7)(副)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结果):~跳跳了过去|~脚把它踢开。
(8)(副)一旦;一经:~失足成千古恨。
(9)(助)〈书〉用在某些词前加强语气:~何速也|为害之甚;~至于此!
(10)(名)初次,第一次。
读音:tǐ,tī
[]
[ tǐ ]1.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2.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
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
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
6. 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
7. 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 )。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
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 tī ]1. 〔体己〕①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②亲近的,如“体体话”,亦作“梯己”。
读音:huà,huā
[]
[ 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 huā ]1. 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