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刀
【拼音】:shū dāo
【注音】:ㄕㄨㄉㄠ
【结构】:书(独体结构)刀(独体结构)
【简体】:书刀
【繁体】:書刀
词语解释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书刀[shūdāo]⒈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
引证解释⒈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引《释名·释兵》:“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繒卅匹,玉具、剑佩、书刀、绣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胡三省注:“时虽已有纸,犹多用刀笔书,故有书刀。”
网络解释书刀书刀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ūdāo,是指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
综合释义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释名·释兵》:“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繒卅匹,玉具、剑佩、书刀、绣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胡三省注:“时虽已有纸,犹多用刀笔书,故有书刀。”书刀[shūdāo]书刀是中国纸未普遍为书写材料之前,古人削治和删改简牍时,必备的文房用具之一。
网友释义书刀(书刀)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释名·释兵》:“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缯卅匹,玉具、剑佩、书刀、绣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胡三省注:“时虽已有纸,犹多用刀笔书,故有书刀。”
汉语大词典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释名·释兵》:“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隶释·汉国三老袁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缯卅匹,玉具、剑佩、书刀、绣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二年》:“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胡三省注:“时虽已有纸,犹多用刀笔书,故有书刀。”
国语辞典古时在竹木简上刻镂或削改所用的刀。书刀[shūdāo]⒈古时在竹木简上刻镂或削改所用的刀。引《资治通鉴·卷六〇·汉纪五十二·献帝初平二年》:「馥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
辞典修订版古时在竹木简上刻镂或削改所用的刀。《资治通监.卷六零.汉纪五十二.献帝初平二年》:「馥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
其他释义1.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
1.属于书刀,指一种长刃有柄的小刀,为青铜或铁制成,用来修削木简或竹简上的文字。
读音:shū
[shū]
(1)(动)写字;记录;书写:大~特~。振笔直~。
(2)(名)字体:隶~。
(3)(名)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
(4)(名)书信:家~。
(5)(名)文件:说明~。
读音:dāo
[dāo]
(1)(名)用来切、割、削、砍、铡、斩的工具:菜~。
(2)(名)刀形的东西:冰~。
(3)(量)纸张的计算单位;一百张叫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