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菜
【拼音】:lù jiǎo cài
【注音】:ㄌㄨˋㄐ一ㄠˇㄘㄞˋ
【结构】:鹿(半包围结构)角(上下结构)菜(上下结构)
【简体】:鹿角菜
【繁体】:鹿角菜
词语解释褐藻的一种。藻体重复叉状分枝,高6—7厘米,新鲜时呈橄榄黄色。生长在中潮带岩石上。鹿角菜[lùjiǎocài]⒈藻类植物。褐紫色或绿色,扁平而阔,分枝呈叉状。供食用或制糊料用。
引证解释⒈藻类植物。褐紫色或绿色,扁平而阔,分枝呈叉状。供食用或制糊料用。引《宋史·地理志五》:“福州贡荔枝、鹿角菜、紫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四·鹿角菜》:“鹿角菜生东南海中石厓间,长三四寸,大如铁綫,分丫如鹿角状,紫黄色。土人采曝,货为海错。”
网络解释鹿角菜常见海藻,藻体二叉分枝,高6-7cm新鲜时呈橄榄绿色或黄色,干燥后黑色,基部有圆锥状固定器,成熟时具有棒状生殖托,雌雄同体,生长于中潮带岩石上,在我国分布于北部沿海,可供食用。
综合释义藻类植物。褐紫色或绿色,扁平而阔,分枝呈叉状。供食用或制糊料用。《宋史·地理志五》:“福州贡荔枝、鹿角菜、紫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四·鹿角菜》:“鹿角菜生东南海中石厓间,长三四寸,大如铁綫,分丫如鹿角状,紫黄色。土人采曝,货为海错。”
汉语大词典藻类植物。褐紫色或绿色,扁平而阔,分枝呈叉状。供食用或制糊料用。《宋史·地理志五》:“福州贡荔枝、鹿角菜、紫菜。”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四·鹿角菜》:“鹿角菜生东南海中石厓间,长三四寸,大如铁线,分丫如鹿角状,紫黄色。土人采曝,货为海错。”
国语辞典植物名。鹿角菜科鹿角菜属。丛生于海滨岩石上,体有小盘状之根,丛生,呈圆柱状,茎极短,枝常作叉状向外辐射。囊果隆起,呈球状或半球状。可供食用。鹿角菜[lùjiǎocài]⒈植物名。鹿角菜科鹿角菜属。丛生于海滨岩石上,体有小盘状之根,丛生,呈圆柱状,茎极短,枝常作叉状向外辐射。囊果隆起,呈球状或半球状。可供食用。
其他释义1.藻类植物。褐紫色或绿色,扁平而阔﹐分枝呈叉状。供食用或制糊料用。
1.泰山地区资源丰富,有煤、铁、岩盐、石膏、硫磺、蛇纹石、碧玉等矿藏,泰山板栗、核桃、肥桃、汶香附、鹿角菜、泰山灵芝、白首乌、泰山赤鳞鱼等土特产,驰名中外。
2.赤鳞鱼、鹿角菜、何首乌、苹果、板栗、核桃、山楂等土特产久负盛名,誉满中外。
3.择好的笔放到鹿角菜熬成的浆糊里浸透,晒干了就可以包装上柜台了。
4.名厨们为讨好皇上,在制作此菜时加了鲍鱼、干贝、鹿角菜、虾仁等高档原料,乾隆帝品尝后,感到味美可口,鲜香无比,大为赞赏。
5.为了搭配和凸显高原特色风味,青藏游牧特色私厨还采购了青海的鹿角菜、虫草菇、羊肚菌和高原菜籽油。
6.不但有家喻户晓的枸杞、牦牛肉、青稞酒等产品,还有不少新面孔,如蕨菜、鹿角菜、绿木耳、沙棘等特色健康食品。
7.卡拉胶是提取自石花菜、鹿角菜等红藻类海草的胶体,通常被用作增稠剂,在果冻、冰淇淋、软糖、酸奶里添加。
8.卡拉胶又称鹿角菜胶、角叉菜胶,是从某些红藻类海草中提炼出来的,目前果冻中多用卡拉胶。
9.清真豆腐脑儿浇的是牛肉或羊肉,将肉切成丁儿,与黄花儿、鹿角菜、大料、酱油、团粉等作料搀和一起熬成。
10.野生植物有蕨麻、葱花、鹿角菜等。
读音:lù
[lù]
(1)(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兽头上有角;嫩角上有茸毛;内含血液;是贵重的药材。
(2)(Lù)姓。
读音:jiǎo,jué
[jiǎo]
[ jiǎo ]1. 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牛角。鹿角。犄角。角质。
2. 形状像角的:菱角。皂角。
3. 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多用于地名):成山角(在中国山东省)。
4. 几何学指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夹成的平面部分:直角。角度。角钢。角尺。
5. 物体边沿相接的地方:角落。
6. 额骨(俗称“额角”)。
7. 古代未成年男孩头顶两侧束发为髻(亦称“总角”)。
8. 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画角。号角。
9. 古代量器,酒的计量单位:“先取两角酒来”。
10. 中国货币单位。
11.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2. 量词。
[ jué ]1. 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2. 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名角。
3. 较量,竞争:角力。角斗。角逐。
4. 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
5. 姓。
读音:cài
[cài]
(1)(名)能作副食品的植物;蔬菜:种~|野~。
(2)(名)专指油菜:~子|~子油。
(3)(名)经过烹调的蔬菜、蛋品、肉类等副食品:荤~|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