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皇
【拼音】:yú huáng
【注音】:ㄩˊㄏㄨㄤˊ
【结构】:于(独体结构)皇(上下结构)
【简体】:于皇
【繁体】:于皇
词语解释1.叹词。用于赞美。2.借指帝王。于皇[yúhuáng]⒈叹词。用于赞美。⒉借指帝王。
基础解释叹词。用于赞美。借指帝王。
引证解释⒈叹词。用于赞美。引《诗·周颂·武》:“於皇武王,无竞维烈。”汉班固《灵台》诗:“屡惟丰年,於皇乐胥。”晋潘岳《关中》诗:“於皇时晋,受命既固。”宋叶适《祭史太师文》:“於皇孝宗!庙祏既祔;四海恫瘝,三年縞素。”⒉借指帝王。引《晋书·江逌传》:“建灵臺,浚辟雍,立宫馆,设苑囿,所以弘於皇之尊,彰临下之义。”
网络解释于皇【於皇】wūhuang①(叹词)表赞叹。——《诗经·周颂·武》:“於皇武王,无意维烈”;②(名词)指帝王。——《晋书·江逌转》:“建灵台,浚辟雍,立官馆,设苑囿,所以弘於皇之尊,章临之义。”
综合释义叹词。用于赞美。《诗·周颂·武》:“於皇武王,无竞维烈。”汉班固《灵台》诗:“屡惟丰年,於皇乐胥。”晋潘岳《关中》诗:“於皇时晋,受命既固。”宋叶适《祭史太师文》:“於皇孝宗!庙祏既祔;四海恫瘝,三年縞素。”借指帝王。《晋书·江逌传》:“建灵臺,浚辟雍,立宫馆,设苑囿,所以弘於皇之尊,彰临下之义。”
汉语大词典(1).叹词。用于赞美。《诗·周颂·武》:“于皇武王,无竞维烈。”汉班固《灵台》诗:“屡惟丰年,于皇乐胥。”晋潘岳《关中》诗:“于皇时晋,受命既固。”宋叶适《祭史太师文》:“于皇孝宗!庙祏既祔;四海恫瘝,三年缟素。”(2).借指帝王。《晋书·江逌传》:“建灵台,浚辟雍,立宫馆,设苑囿,所以弘于皇之尊,彰临下之义。”
其他解释清、杜濬之字。
1.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有着倾城倾国之美,天丽质,又精通歌舞器乐,是取悦于皇帝的睡衣肉弹,以至于唐玄宗对她宠爱有加。
2.我可从来不敢低估皇帝的生命力,更不敢低估中国人对于皇帝的接受能力,而且,总会有一帮人孜孜不倦地告诉老百姓,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皇上。
3.分为左右两半,左边颁给受赐者,右边留于皇宫内府,以待需要时校验两者是否吻合。
4.碑文中的两份公文中记载,当时的鲁相乙瑛将此事上奏朝廷,乙瑛离开鲁相之位后,司徒吴雄、司空赵戒再奏于皇帝。
5.但机智的马良并没屈服于皇帝,他用画笔创作出了茶壶、笨牛、小猫等角色,并与小伙伴一起对抗皇帝的入侵。
6.秦桧在南宋王朝中所处的地位,便不再是居于皇帝赵构之下,而是能够玩弄赵构于股掌之上,是赵构必须仰承他的鼻息的一个人物了。
7.处于这样情况之下的唐朝,已经自顾不暇,昔日的权威早已湮没无闻,特别是农民起义的普遍兴起,表明朝廷存在的合法性开始受到普通民众的质疑,所以地方藩镇才有凌驾于皇权之上的野心和行动。
8.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
9.柳半梦就像老马识途的那匹老马,她心中不是没有掂量,只是如实禀告对于皇后和自己,都没有直接利益要害的联系,所以坦言相告并没有什么。
10.每年十二月,由宗人府、吏部派员在保和殿将一年封、袭爵人数增登于皇册,存者朱书,故者墨书。
读音:yú
[yú]
1. 介词
a.在,如“生于北京”
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
c.对,如“勤于学习”
d.向,如“出于自愿”
e.给,如“问道于盲”
f.自,从,如“取之于民”
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
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2. 后缀
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
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