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忌
【拼音】:pì jì
【注音】:ㄆ一ˋㄐ一ˋ
【结构】:辟(左右结构)忌(上下结构)
【繁体】:闢忌
词语解释1.避讳﹔忌讳。辟忌(闢忌)[pìjì]⒈避讳;忌讳。
基础解释避讳﹔忌讳。
引证解释⒈避讳;忌讳。引《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以詔辟忌,不违其俗也。”
网络解释辟忌避讳;忌讳。
综合释义避讳;忌讳。《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以詔辟忌,不违其俗也。”
汉语大词典避讳;忌讳。《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以诏辟忌,不违其俗也。”
读音:bì,pī,pì
[pì]
[ bì ]1.君主:复~。
2.姓。
3.排除:~邪。
4.同“避”。
5.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举(征召和荐举)。
[ pì ]1.透彻:精~。透~。
2.驳斥或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谣。~邪说。
3.法律;法:大~(古代指死刑)。
[ pī ][辟头](pī tóu)同“劈头”。
读音:jì
[jì]
(1)(动)忌妒:~刻|猜~。
(2)(动)怕:顾~|~惮。
(3)(动)认为不适宜而避免:~嘴|~生冷。
(4)(动)戒除:~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