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舞
【拼音】:xiàng wǔ
【注音】:ㄒ一ㄤˋㄨˇ
【结构】:象(独体结构)舞(上下结构)
【简体】:象舞
【繁体】:象舞
词语解释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象舞[xiàngwǔ]⒈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
基础解释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
引证解释⒈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引《诗·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孔颖达疏:“《维清》诗者,奏象舞之歌乐也。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马瑞辰通释:“舞、武古通用。象舞,蔡邕《独断》作‘象武’,盖以象文王之成功也。作‘舞’者,通借字耳。”宋欧阳修《晋祠》诗:“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絃。”
网络解释象舞象舞:xiànɡwǔ
解释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现有斯里兰卡的民间舞蹈名。
综合释义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诗·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孔颖达疏:“《维清》诗者,奏象舞之歌乐也。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马瑞辰通释:“舞、武古通用。象舞,蔡邕《独断》作‘象武’,盖以象文王之成功也。作‘舞’者,通借字耳。”宋欧阳修《晋祠》诗:“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絃。”象舞[舞名;乐名。又名《象箾》、《三象》。青少儿之武舞。创作于周朝(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建国初年。#####有关《象舞》之作者,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一,认为此舞系由文王所作;其二,认为《象舞》是武王创作的;另一说认为是周公所创作的。周朝政府非常重视舞蹈教育;规定儿童于十三岁时开始学舞,首先习《勺舞》,成童(十五岁以上)学《象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礼记.内则》、《汉书.礼乐志》、《吕氏春秋.古乐篇》、《初学记、历代舞名》。]舞名;乐名。又名《象箾》、《三象》。青少儿之武舞。创作于周朝(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建国初年。有关《象舞》之作者,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一,认为此舞系由文王所作;其二,认为《象舞》是武王创作的;另一说认为是周公所创作的。周朝政府非常重视舞蹈教育;规定儿童于十三岁时开始学舞,首先习《勺舞》,成童(十五岁以上)学《象舞》。《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礼记.内则》、《汉书.礼乐志》、《吕氏春秋.古乐篇》、《初学记、历代舞名》。
汉语大词典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诗·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孔颖达疏:“《维清》诗者,奏象舞之歌乐也。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马瑞辰通释:“舞、武古通用。象舞,蔡邕《独断》作‘象武’,盖以象文王之成功也。作‘舞’者,通借字耳。”宋欧阳修《晋祠》诗:“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弦。”
国语辞典大象表演的舞蹈。象舞[xiàngwǔ]⒈大象表演的舞蹈。引匡卣:「佳(唯)四月初吉甲午,懿王才(在)射庐,乍(作)象舞。」⒉乐曲名。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仿效而为舞,称其舞乐为象舞。引《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唐·孔颖达·正义:「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
辞典修订版大象表演的舞蹈。匡卣:「佳(唯)四月初吉甲午,懿王才(在)射庐,乍(作)象 舞。」乐曲名。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仿效而为舞,称其舞乐为象舞。《诗经.周颂.维清.序》:「维清,奏象舞也」唐.孔颖达.正义:「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 为舞,号其乐曰象舞。」
其他释义1.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
1.它无论在主题还是在结构、意象、舞台效果和文体语言等方面都颇具新意,集中体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读音:xiàng
[xiàng]
(1)(名)哺乳动物;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2)(名)形状;样子:万~更新。
(3)(动)仿效;摹拟:~形|~声。
(4)(名)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他的面貌~他哥哥。
(5)(副)好象:~要下雨了。
(6)(连)比如:~刘胡兰、黄继光这样的英雄人物;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读音:wǔ
[wǔ]
1.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舞蹈。舞技。舞姿。舞会。舞剑。舞女。舞曲。舞台。
2. 耍弄:舞弊。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