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摩温
【拼音】:ná mó wēn
【注音】:ㄋㄚˊㄇㄛˊㄨㄣ
【结构】:拿(上下结构)摩(半包围结构)温(左右结构)
【繁体】:拿摩溫
词语解释[英numberone]意为第一号。始用以称外国设在上海工厂的工头,后亦用以称华商工厂中的工头。拿摩温[námówēn]⒈[英numberone]意为第一号。始用以称外国设在上海工厂的工头,后亦用以称华商工厂中的工头。
引证解释⒈[英numberone]意为第一号。始用以称外国设在上海工厂的工头,后亦用以称华商工厂中的工头。引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七:“拿摩温动不动就给人吃麻栗子、立壁角,揩工人的油,给工人脸色看,当资本家的狗腿子。”
网络解释拿摩温“拿摩温”是英文NUMBERONE的谐音,意即“第一号”。旧上海英国纱厂车间里的工头,一般编号都是第一:NO.1。于是它就被创造性地翻译成了拿摩温。于是被传播到了各个纱厂。成了旧中国工厂中工头的别称。原先只用于外商在上海设立的工厂中,以后上海的华商工厂也有沿用此名称的。
综合释义意为第一号。始用以称外国设在上海工厂的工头,后亦用以称华商工厂中的工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七:“拿摩温动不动就给人吃麻栗子、立壁角,揩工人的油,给工人脸色看,当资本家的狗腿子。”
汉语大词典[英numberone]意为第一号。始用以称外国设在上海工厂的工头,后亦用以称华商工厂中的工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七:“拿摩温动不动就给人吃麻栗子、立壁角,揩工人的油,给工人脸色看,当资本家的狗腿子。”
其他释义1.[英numberone]意为第一号。始用以称外国设在上海工厂的工头,后亦用以称华商工厂中的工头。
1.说旧,是因为这些职业在“旧社会”早就有了,不过他们可能叫“买办”、“拿摩温”、“西崽”、“小业主”,等等。
2.可事实确实如此,利欲熏心的老板们根本就听不进前人的控诉和警告,他们依然在扮演旧时资本家和“拿摩温”的角色。
3.现代企业的老板不再扮演一个拿着鞭子在员工身后不断鞭策的“拿摩温”,而是逐步向一个和蔼体贴的“大家长”的角色转变。
4.瘦弱的“芦柴棒”、凶残的“拿摩温”,以及“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的控诉,令人印象深刻。
5.初中生将在课堂上重拾“拿摩温”、“水门汀”这些父辈们耳熟能详的上海方言,上海话作为地方方言今年首次进入语文教材。
6.大伙私下里都称他为“恶魔”、“拿摩温”、“变态老光棍”,以解心头之怨。
7.恐怕,“包身工”式的劳动与生活,“拿摩温”式的管理方式,而劳动部门、工会组织的眼睁眼闭,法律干预的相对缺位,才是悲剧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所在。
8.曾几何时,祖辈们时常念叨的“水门汀”、“拿摩温”等上海方言已不再使用,孩子们的上海话也开始逐渐变味。
9.顾顺章,宝山县白扬人,原是上海南洋烟草公司制烟厂的一个“拿摩温”。
10.那个日籍主管人高马大,出手之狠,手段之辣,简直如同“当年的拿摩温”。
读音:ná
[ná]
(1)(动)用手或其他方式抓住、搬(东西)
(2)(动)用强力取;捉:~住三个匪徒。
(3)(动)掌握:~权|~事|~得稳。
(4)(动)刁难;要挟:这事谁都能做;你~不住人。
(5)(动)强烈的作用使物体变坏。
(6)(介)引进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意思跟“用”相同:~尺量|~布擦。
(7)(介)引进所处置的对象:别~我开玩笑。
读音:mó,mā
[mó]
[ mó ]1. 擦,蹭,接触:摩擦。摩天。摩崖(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摩肩接踵。摩顶放踵。
2. 摸,抚:摩弄。摩挲(suō)
3. 研究,切磋:观摩。揣摩(a.研究,仔细琢磨;b.估量,推测)。
4. 古同“磨”,磨擦。
[ mā ]1. 〔摩挲(mā sā/mó suō)〕用手轻轻按着一下一下地移动。
读音:wēn
[wēn]
(1)(形)温暖;不冷不热。
(2)(名)温度:气~。
(3)(动)稍加热:~酒。
(4)(动)温习:~课。
(5)(形)性情柔和:~顺。
(6)(名)瘟。
(7)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