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之无
【拼音】:bù shí zhī wú
【注音】:ㄅㄨˋㄕˊㄓㄨˊ
【词性】:成语。
【简体】:不识之无
【繁体】:不識之無
词语解释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不识之无[bùshízhīwú]⒈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基础解释指不识字(“之”和“无”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字)。
引证解释⒈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引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僕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僕者,僕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阿英《胡沙随笔·土山湾黑市》:“因此辈系窃偷而来,兼以不识之无,遂至无全帙者。”李健吾《<李广田选集>序》:“《废墟中》,写一个不识之无的木匠,爱打老婆,老婆也让他打;他有气无处泄,她也就让他泄。”
网友释义不识之无(bùshízhīwú):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出自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汉语大词典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阿英《胡沙随笔·土山湾黑市》:“因此辈系窃偷而来,兼以不识之无,遂至无全帙者。”李健吾《〈李广田选集〉序》:“《废墟中》,写一个不识之无的木匠,爱打老婆,老婆也让他打;他有气无处泄,她也就让他泄。”
国语辞典不识之无[bùshìzhīwú]⒈之无,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见《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故后世用以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不识之无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引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一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成语解释不识之无
辞典修订版之无,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见《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故后世用以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不识之无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一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成语词典版01.宋.刘辰翁〈敏斋记〉:「人未有非敏者也,虽有下愚之人,手不能方圆,目不识之无;及其得于博也,彩色电转,狂呼鹘视,枭未成而脱,诸口如取。虽有离娄之目力,鈃桑之心计,或不能及也。」02.明.杨基〈寄林训导谟〉诗:「漠室山河终混一,秦城楼阁易黄昏。平生不识之无字,也学相如与卖文。」03.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乙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04.《花月痕.第二三回》:「心不辨菽麦,目不识之无。」
国语词典之无,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见《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故后世用以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不识之无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其他释义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1.而云古无类书,此真一丁不识之无知妄作也矣。
2.作者可以是文人雅士,但更多的是普通民众,甚至是“不识之无”的文盲。
3.过去一些不识之无的农民,现在已学会科学种田了。[查字典造句网https://www.chazidian.com/zj-41900/]
读音:bù
[bù]
1. 副词。
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读音:shí,zhì
[shí]
[ shí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 zhì ]1. 记住:博闻强识。
2. 标志,记号。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wú,mó
[wú]
[ wú ]1.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 mó ]南无,也作“南谟”。佛教用语,常用于佛、菩萨名或经书题名之前,表示对佛和佛法的尊敬,含“归敬”、“敬礼”的意思。如: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