绨袍之赐
【拼音】:tí páo zhī sì
【繁体】:綈袍之賜
【拼音】:tí páo zhī sì
辞典修订版战国时魏范雎因中大夫须贾误会其与齐私通,而遭魏相舍人毒打。改名张禄入秦,官至宰相。后遇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微服往见,贾怜睢贫而赐以绨袍。睢以贾仍怀故人之情而释其前罪。见《史记.卷七九.范雎传》。后以绨袍之赐比喻贫困时他人馈赠之物或寄予的同情。也作「绨袍之赠」、「绨袍垂爱」。
读音:tí,tì
[tí]
[ tí ]1. 光滑厚实的丝织品:绨袍。
[ tì ]1. 比绸子厚实而粗糙的纺织品,用丝做经,用棉线做纬:线绨。
读音:páo
[páo]
(名)(~子、~儿)中式的长衣服:皮~子|~罩儿。
读音:zhī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cì
[sì]
(1)(动)旧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给予:赏~。
(2)(名)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厚~受之有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