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斧
【拼音】:zī fǔ
【注音】:ㄗㄈㄨˇ
【结构】:资(上下结构)斧(上下结构)
【简体】:资斧
【繁体】:資斧
词语解释资斧zīfǔ。(1)利斧。今借作旅费、盘缠。资斧[zīfǔ]⒈利斧。今借作旅费、盘缠。例旅于处,得其资斧。——《易·旅》资斧断绝。——《聊斋志异·竹青》英moneyforthejourney;
基础解释利斧。
引证解释⒈亦作“资鈇”。⒉利斧。引《后汉书·杜乔传》:“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李贤注引《汉书音义》:“资,利也。”元邓文原《登五岭》诗:“想当混沌初,疏凿驱神姦。幸经资斧贯,犹有苍石顽。”⒊诛戮,征伐。引《晋书·刘弘传》:“﹝张弈﹞虽贪乱,欲为荼毒,由臣劣弱,不胜其任,令弈肆心,以劳资斧,敢引覆餗之刑,甘受专輒之罪。”《宋书·前废帝纪》:“朕位御三极,风澄万宇,资鈇电断,正卯斯戮。”《梁书·武帝纪上》:“今资斧所加,止梅虫儿、茹法珍而已。”⒋货财器用。引《易·旅》:“得其资斧。”程颐传:“得货财之资,器用之材。”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王公戚属,相携而至者,蓝缕腻囊,襁负鳞次,竭其资斧,亲自赡恤。”茅盾《新疆风土杂忆》:“但既至镇西或迪化,往往资斧已罄,不能再贩土产归来。”⒌指旅费。引《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大人往京,老汉愿少助资斧。”
网络解释资斧《后汉书·杜乔传》:“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李贤注引《汉书音义》:“资,利也。”元邓文原《登五岭》诗:“想当混沌初,疏凿驱神奸。幸经资斧贯,犹有苍石顽。”
综合释义亦作“资鈇”。利斧。《后汉书·杜乔传》:“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李贤注引《汉书音义》:“资,利也。”元邓文原《登五岭》诗:“想当混沌初,疏凿驱神姦。幸经资斧贯,犹有苍石顽。”诛戮,征伐。《晋书·刘弘传》:“﹝张弈﹞虽贪乱,欲为荼毒,由臣劣弱,不胜其任,令弈肆心,以劳资斧,敢引覆餗之刑,甘受专輒之罪。”《宋书·前废帝纪》:“朕位御三极,风澄万宇,资鈇电断,正卯斯戮。”《梁书·武帝纪上》:“今资斧所加,止梅虫儿、茹法珍而已。”货财器用。《易·旅》:“得其资斧。”程颐传:“得货财之资,器用之材。”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王公戚属,相携而至者,蓝缕腻囊,襁负鳞次,竭其资斧,亲自赡恤。”茅盾《新疆风土杂忆》:“但既至镇西或迪化,往往资斧已罄,不能再贩土产归来。”指旅费。《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大人往京,老汉愿少助资斧。”资斧[zīfǔ]资财与器用。泛指旅费。《易经.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彭仲翔又运动了几位学生,都是有钱的,大家自备资斧,搭了公司船出口。」费用。《老残游记.第一八回》:「这一千银票,本府却要借用,却不是我用,暂且存库,因为查贾家这案,不得不先用资斧。」
汉语大词典亦作“资鈇”。(1).利斧。《后汉书·杜乔传》:“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李贤注引《汉书音义》:“资,利也。”元邓文原《登五岭》诗:“想当混沌初,疏凿驱神奸。幸经资斧贯,犹有苍石顽。”(2).诛戮,征伐。《晋书·刘弘传》:“﹝张弈﹞虽贪乱,欲为荼毒,由臣劣弱,不胜其任,令弈肆心,以劳资斧,敢引覆餗之刑,甘受专辄之罪。”《宋书·前废帝纪》:“朕位御三极,风澄万宇,资鈇电断,正卯斯戮。”《梁书·武帝纪上》:“今资斧所加,止梅虫儿、茹法珍而已。”(3).货财器用。《易·旅》:“得其资斧。”程颐传:“得货财之资,器用之材。”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王公戚属,相携而至者,蓝缕腻囊,襁负鳞次,竭其资斧,亲自赡恤。”茅盾《新疆风土杂忆》:“但既至镇西或迪化,往往资斧已罄,不能再贩土产归来。”(4).指旅费。《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大人往京,老汉愿少助资斧。”
国语辞典资财与器用。泛指旅费。资斧[zīfǔ]⒈资财与器用。泛指旅费。引《易经·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彭仲翔又运动了几位学生,都是有钱的,大家自备资斧,搭了公司船出口。」⒉费用。引《老残游记·第一八回》:「这一千银票,本府却要借用,却不是我用,暂且存库,因为查贾家这案,不得不先用资斧。」
辞典修订版资财与器用。泛指旅费。《易经.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彭仲翔又运动了几位学生,都是有钱的,大家自备资斧,搭了公司船出口。」费用。《老残游记.第一八回》:「这一千银票,本府却要借用,却不是我用,暂且存库,因为查贾家这案,不得不先用资斧。」
其他释义①利斧。引申为杀戮,征伐:资斧电断|资斧所加。②财货:竭尽资斧|资斧已罄。③旅费:赴京资斧。
1.未劳资斧,已伏天诛,子孙相残,亲党离贰,关、洛伪帅,并怀内款,河朔遗民,注诚请效。
2.昔闻判司论此事,凡选人或需次多年,旅食匮乏;或赴官远地,资斧艰难,此不得已而举债。
3.岁暮虽资斧不继,而上下雍雍,典衣沽酒,且置锣鼓敲之。
4.其妇亦悻悻自好,若不可犯;而阴有外遇,久欲与所欢逃,苦无资斧。
5.三年校阅之期,如有精于中西学问,能将外洋有关军事之图籍,自备资斧翻译明晰,查明确系有益军国之书,准收录刻印发行。
6.他热衷留学教育,经他手派出的公费生无数,但自己的儿子留学,却坚持“自备资斧,不领薪水”。
7.公子自知手中只有五十金,此时费去大半,说到资斧困竭,进退两难,不觉点头道是。
8.誓神以坚其心,凡能自备资斧出任查户者,类皆心怀恻隐者也。
9.流以下各犯分别远近,酌给资斧,准其携眷远行,以实边塞,惟与贫民稍有区别耳。
10.由使臣兼管学政,选补博士弟子员录送科场,官给资斧,愿就艺学科者听之,果于中西各学总贯淹通,使臣保送到京,破格擢用,则山陬海澨无弃才矣。
读音:zī
[zī]
(1)(名)钱财;费用:~财|~本|工~|合~。
(2)(动)资助:~助。
(3)(动)提供:以~参考。
(4)姓。
(5)(名)资质:天~。
(6)(名)资格:~历|~望。
读音:fǔ
[fǔ]
(1)(名)(~子)砍竹、木等用的工具;头呈楔形。也叫斧头(·tou)。
(2)(名)古代一种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