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例
【拼音】:qǐ lì
【注音】:ㄑ一ˇㄌ一ˋ
【结构】:起(左右结构)例(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定出体例;创立凡例。元周德清有《作词起例》。2.指作出规定。起例[qǐlì]⒈定出体例;创立凡例。元周德清有《作词起例》。⒉指作出规定。
基础解释定出体例;创立凡例。元周德清有《作词起例》。指作出规定。
引证解释⒈定出体例;创立凡例。引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先生既居东二年,与其士大夫交游,稍稍习其文,读其书,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⒉指作出规定。引《快心编初集》第四回:“每家要米五斗、一石,也是看人家丰俭起例。”
网络解释起例定出体例;创立凡例。
综合释义定出体例;创立凡例。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先生既居东二年,与其士大夫交游,稍稍习其文,读其书,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指作出规定。《快心编初集》第四回:“每家要米五斗、一石,也是看人家丰俭起例。”
汉语大词典(1).定出体例;创立凡例。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先生既居东二年,与其士大夫交游,稍稍习其文,读其书,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2).指作出规定。《快心编初集》第四回:“每家要米五斗、一石,也是看人家丰俭起例。”
1.这次《论集》收入多篇有关目录编纂的前言后记,叙述缘起始末,阐释发凡起例,皆能源源本本,真知灼识,随处可见。
2.东汉的荀悦对史学独立有巨大贡献,他不仅第一个建议设置专职史官,还写了汉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汉纪》,发凡起例之功不可磨灭。
3.著书立说,发凡起例,必须周密考虑,不可草率。
4.但是,有时你也许想将他们放在一起,例如,如果将一只苹果放在装有青香蕉的袋子里,香蕉很快就可以吃了。
5.从发凡起例这个意义讲,《詹言》当是一部于书学美学方面具有拓荒性的著作。
6.作者在绪论中发凡起例,要言不烦。
7.此书研究框架及论述策略的设定,也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认为具备“发凡起例”的意义。
8.他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9.发凡起例,考证精实,使代远年湮之古史之年历,爬疏有绪,脉络贯通,有俾学术文化诚非浅显,良深嘉勉。
10.发凡起例,示文质相因之教;筚路蓝缕,习中西兼蓄之学。
读音:qǐ
[qǐ]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起床。起立。起居。起夜。
2. 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运。起跑。
3. 开始:起始。起码(最低限度,最低的)。起步。起初。起讫。起源。
4. 拔出,取出:起锚。起获。
5. 领取(凭证):起护照。
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起伏。起劲。起色。
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起风。起腻。起敬。起疑。起义。起诉。
8. 长出:起痱子。
9. 拟定:起草。
10. 建造,建立:起房子。白手起家。
11. 群,组,批:一起(一块儿)。
12. 量词,指件,宗:一起案件。
13. 自,从:起小儿就淘气。
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掀起。兴(
)起。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起来。
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起。经得起检验。
读音:lì
[lì]
(1)(名)(~子)用来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的事物:举~|~证。
(2)(名)从前有过;后来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援~|先~|史无前~。
(3)(名)调查或统计时;指合于某种条件的事例:病~。
(4)(名)规则;体例:条~|~外。
(5)(名)按条例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会|~行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