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
【拼音】:jìn wén
【注音】:ㄐ一ㄣˋㄨㄣˊㄍㄨㄥ
【结构】:晋(上下结构)文(独体结构)公(上下结构)
【简体】:晋文公
【繁体】:晉文公
词语解释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⒈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子。因献公立幼子为太子。他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国送回。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公元前632年亲自率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成为霸主。
网友释义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
辞典修订版春秋晋国之君,姓姬,名重耳,献公次子,太子申生之弟。献公嬖骊姬,杀申生,重耳奔狄;献公既卒,数传至怀公圉,秦穆公怨圉,乃求得重耳,发兵纳为晋侯。公任用狐偃,赵衰诸贤,纳周襄王,救宋破楚,继齐桓公为诸侯盟主,成为五霸之一,諡文。
法语Jin Wen Gong
其他释义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子。因献公立幼子为太子。他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国送回。即位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公元前632年亲自率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又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成为霸主。
1.山西历史上所出的名人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况,一代霸主晋文公,宋代学士司马光等等。
2.秦穆公和晋文公是中国春秋五霸中的两位霸主,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文公的长姐。
3.陆续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个个牛叉。
4.晋文公退避三舍,才有了大败敌军的胜果;李白与友人相约出游,友人路途暴病而亡,李白为友人守丧,甚至老虎来了也毫不退缩。
5.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退避三舍。
6.楚成王还开玩笑似的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未来的晋文公端的可爱,张口就说打仗,说以后两国若要开练,晋国会退避三舍。
7.当年周朝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本分。
8.当年西周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职分了。
9.春秋晋文公时,李离以执法严禁称著,一旦有错,绝不敷衍了事、文过饰非。贪官污吏只要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寒而栗。
10.晋文公在齐国得到了很好的接待,齐恒公还把齐国的一个公主嫁给了他。
读音:jìn
[jìn]
1. 进:晋级。晋升。晋谒(进见)。
2.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3.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晋剧。
4. 中国朝代名:西晋。东晋。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读音:gōng
[]
(1)(形)属于国家或集体的(跟‘私’相对):~款|~物|~事公办。
(2)(形)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分母|~议|~约。
(3)(形)属于国际间的:~海|~制|~斤。
(4)(动)使公开:~布|~之于世。
(5)(形)公平;公正:~买~卖|大~无私|秉~办理。
(6)(名)公事;公务:办~|~余。
(7)(Gōnɡ)姓。
(8)(名)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一等:~爵|~侯|王~大臣。
(9)(名)对上了年纪的男子尊称:诸~|张~。
(10)(名)丈夫的父亲;公公:~婆。
(11)(形)(禽兽)雄性的(跟‘母’相对):~羊|这只小鸡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