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臛
【拼音】:shǔ huò
【注音】:ㄕㄨˇㄏㄨㄛˋ
【结构】:黍(上中下结构)臛(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一种杂以黍米的肉羹。黍臛[shǔhuò]⒈一种杂以黍米的肉羹。
引证解释⒈一种杂以黍米的肉羹。引《太平御览》卷八五〇引汉应劭《风俗通》:“今宴饮大会,皆先黍臛。”《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南朝梁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父丧,行遇大雪,寒冻,遂诣浚仪令。令为他宾设黍臛,简食之,以致清议,废顿几三十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
网络解释黍臛《太平御览》卷八五○引汉应劭《风俗通》:“今宴饮大会,皆先黍臛。”《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南朝梁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父丧,行遇大雪,寒冻,遂诣浚仪令。令为他宾设黍臛,简食之,以致清议,废顿几三十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
综合释义一种杂以黍米的肉羹。《太平御览》卷八五○引汉应劭《风俗通》:“今宴饮大会,皆先黍臛。”《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南朝梁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父丧,行遇大雪,寒冻,遂诣浚仪令。令为他宾设黍臛,简食之,以致清议,废顿几三十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黍臛[shǔhuò]
汉语大词典一种杂以黍米的肉羹。《太平御览》卷八五○引汉应劭《风俗通》:“今宴饮大会,皆先黍臛。”《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南朝梁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父丧,行遇大雪,寒冻,遂诣浚仪令。令为他宾设黍臛,简食之,以致清议,废顿几三十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
其他释义1.一种杂以黍米的肉羹。
读音:shǔ
[shǔ]
(1)(名)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叫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粘;可酿酒。
(2)(名)蜀黍;高梁。
(3)(名)玉蜀黍;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叫“玉米”、“棒子”或“包谷”;叶长而大;子实可做食粮。
读音:huò
[huò]
肉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