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履
【拼音】:jiàn lǚ
【注音】:ㄐ一ㄢˋㄌㄩˇ
【结构】:践(左右结构)履(半包围结构)
【简体】:践履
【繁体】:踐履
词语解释1.踩;踏。2.行走。3.履践;前往。4.实行;实践。5.遵循;依照。6.踪迹,行迹。7.喻指行为;行动。8.任职。践履[jiànlǚ]⒈踩;踏。⒉行走。⒊履践;前往。⒋实行;实践。⒌遵循;依照。⒍踪迹,行迹。⒎喻指行为;行动。⒏任职。
引证解释⒈踩;踏。引《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宋王十朋《再用前韵》:“眼净见幽韵,心清闻远香。当门不及种,践履恐成伤。”清唐甄《潜书·利才》:“人之常情,揃脱爪髮,必相不践履之地乃委置之。”⒉行走。引汉焦赣《易林·明夷之乾》:“践履寒冰,十步九寻。”《旧唐书·李纲传》:“贞观四年,拜太子少师,时纲有脚疾,不堪践履。”明方孝孺《游清泉山记》:“邑之名山……纵偶登之,手疲於扳援,而趾病於践履。”⒊履践;前往。引《后汉书·隗嚣传》:“遵与隗王歃盟为汉,自经歷虎口,践履死地,已十数矣。”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既耳目之靡端,岂足迹之所践”自注:“谓此既非人跡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后可践履耳。”唐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工休之日,得以践履。”⒋实行;实践。引宋司马光《再乞资荫人试经义札子》:“《孝经》、《论语》,其文虽不多,而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就使学者不能践履,亦知天下有周公孔子仁义礼乐。”金王若虚《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学者自童稚读书,必始於此,而考其行,身能践履者鲜矣。”清龚炜《巢林笔谈·柴云章至孝》:“柴云章先生至孝,所著有《养亲説》,皆其晨昏践履之实。”老舍《老张的哲学》第十七:“他们无限惭愧的躺在棺材里,不曾践履人们当他们结婚的时候所给的吉祥话。”⒌遵循;依照。引《孙子·九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唐杜牧注:“墨,规矩也。言我常须践履规矩,深守法制,随敌之形,若有可乘之势,则出而决战。”宋张预注:“循守法度,践履规矩,随敌变化,形势无常,乃可以决战取胜。”⒍踪迹,行迹。引唐柳宗元《石涧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⒎喻指行为;行动。引唐李贺《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宫李氏亦世家子,得祀江夏王庙,当年践履失序,遂奉官北部。”《明史·华允诚传》:“允诚践履篤实,不慕荣达。”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王端毅公遗事》:“盖识见既浅,践履必薄,规为必粗。”⒏任职。引唐元稹《李拭授宗正卿等诰》:“以尔拭践履中外,论伦古今,主宗之盟,绰有餘誉。”《旧唐书·杜审权传》:“今明公捨筑入梦,投竿为师,践履中台,制临外閫,不究兴亡之理,罕闻沉断之机。”宋王安石《上蒋侍郎书》:“是以出入台阁,践履中外,朝廷百执事,天下之人,孰不惮执事之威名,服执事之德望。”清侯方域《书周仲驭集后》:“仲驭与余交最善。余尝见其负盛名时,执贄问业者满天下。倘其自此践履公卿,天下必且益附之,以为景星庆云,岂復有议其刚傲者。”
网络解释践履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践履本为足踏地之意,《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后转为步行、经历等义,再引申为行动、实行、实践,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义。
综合释义踩;踏。《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宋王十朋《再用前韵》:“眼净见幽韵,心清闻远香。当门不及种,践履恐成伤。”清唐甄《潜书·利才》:“人之常情,揃脱爪髮,必相不践履之地乃委置之。”行走。汉焦赣《易林·明夷之乾》:“践履寒冰,十步九寻。”《旧唐书·李纲传》:“贞观四年,拜太子少师,时纲有脚疾,不堪践履。”明方孝孺《游清泉山记》:“邑之名山……纵偶登之,手疲於扳援,而趾病於践履。”履践;前往。《后汉书·隗嚣传》:“遵与隗王歃盟为汉,自经歷虎口,践履死地,已十数矣。”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既耳目之靡端,岂足迹之所践”自注:“谓此既非人跡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后可践履耳。”唐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工休之日,得以践履。”实行;实践。宋司马光《再乞资荫人试经义札子》:“《孝经》、《论语》,其文虽不多,而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就使学者不能践履,亦知天下有周公孔子仁义礼乐。”金王若虚《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学者自童稚读书,必始於此,而考其行,身能践履者鲜矣。”清龚炜《巢林笔谈·柴云章至孝》:“柴云章先生至孝,所著有《养亲説》,皆其晨昏践履之实。”老舍《老张的哲学》第十七:“他们无限惭愧的躺在棺材里,不曾践履人们当他们结婚的时候所给的吉祥话。”遵循;依照。《孙子·九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唐杜牧注:“墨,规矩也。言我常须践履规矩,深守法制,随敌之形,若有可乘之势,则出而决战。”宋张预注:“循守法度,践履规矩,随敌变化,形势无常,乃可以决战取胜。”踪迹,行迹。唐柳宗元《石涧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喻指行为;行动。唐李贺《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宫李氏亦世家子,得祀江夏王庙,当年践履失序,遂奉官北部。”《明史·华允诚传》:“允诚践履篤实,不慕荣达。”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王端毅公遗事》:“盖识见既浅,践履必薄,规为必粗。”任职。唐元稹《李拭授宗正卿等诰》:“以尔拭践履中外,论伦古今,主宗之盟,绰有餘誉。”《旧唐书·杜审权传》:“今明公捨筑入梦,投竿为师,践履中台,制临外閫,不究兴亡之理,罕闻沉断之机。”宋王安石《上蒋侍郎书》:“是以出入台阁,践履中外,朝廷百执事,天下之人,孰不惮执事之威名,服执事之德望。”清侯方域《书周仲驭集后》:“仲驭与余交最善。余尝见其负盛名时,执贄问业者满天下。倘其自此践履公卿,天下必且益附之,以为景星庆云,岂復有议其刚傲者。”
网友释义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践履本为足踏地之意,《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后转为步行、经历等义,再引申为行动、实行、实践,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义。
汉语大词典(1).踩;踏。《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宋王十朋《再用前韵》:“眼净见幽韵,心清闻远香。当门不及种,践履恐成伤。”清唐甄《潜书·利才》:“人之常情,揃脱爪发,必相不践履之地乃委置之。”(2).行走。汉焦赣《易林·明夷之乾》:“践履寒冰,十步九寻。”《旧唐书·李纲传》:“贞观四年,拜太子少师,时纲有脚疾,不堪践履。”明方孝孺《游清泉山记》:“邑之名山……纵偶登之,手疲于扳援,而趾病于践履。”(3).履践;前往。《后汉书·隗嚣传》:“遵与隗王歃盟为汉,自经历虎口,践履死地,已十数矣。”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既耳目之靡端,岂足迹之所践”自注:“谓此既非人迹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后可践履耳。”唐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工休之日,得以践履。”(4).实行;实践。宋司马光《再乞资荫人试经义札子》:“《孝经》、《论语》,其文虽不多,而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就使学者不能践履,亦知天下有周公孔子仁义礼乐。”金王若虚《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学者自童稚读书,必始于此,而考其行,身能践履者鲜矣。”清龚炜《巢林笔谈·柴云章至孝》:“柴云章先生至孝,所著有《养亲说》,皆其晨昏践履之实。”老舍《老张的哲学》第十七:“他们无限惭愧的躺在棺材里,不曾践履人们当他们结婚的时候所给的吉祥话。”(5).遵循;依照。《孙子·九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唐杜牧注:“墨,规矩也。言我常须践履规矩,深守法制,随敌之形,若有可乘之势,则出而决战。”宋张预注:“循守法度,践履规矩,随敌变化,形势无常,乃可以决战取胜。”(6).踪迹,行迹。唐柳宗元《石涧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7).喻指行为;行动。唐李贺《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宫李氏亦世家子,得祀江夏王庙,当年践履失序,遂奉官北部。”《明史·华允诚传》:“允诚践履笃实,不慕荣达。”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王端毅公遗事》:“盖识见既浅,践履必薄,规为必粗。”(8).任职。唐元稹《李拭授宗正卿等诰》:“以尔拭践履中外,论伦古今,主宗之盟,绰有馀誉。”《旧唐书·杜审权传》:“今明公舍筑入梦,投竿为师,践履中台,制临外阃,不究兴亡之理,罕闻沉断之机。”宋王安石《上蒋侍郎书》:“是以出入台阁,践履中外,朝廷百执事,天下之人,孰不惮执事之威名,服执事之德望。”清侯方域《书周仲驭集后》:“仲驭与余交最善。余尝见其负盛名时,执贽问业者满天下。倘其自此践履公卿,天下必且益附之,以为景星庆云,岂复有议其刚傲者。”
国语辞典践踏,如:「践履条约」、「践履诺言」。践履[jiànlǚ]⒈践踏。引《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⒉前往、经历。引《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遵与隗王歃盟为汉,自经历虎口,践履死地,已数十矣。」⒊实行预定的事。例如:「践履条约」、「践履诺言」。
辞典修订版践踏。《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前往、经历。《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遵与隗王歃盟为汉,自经历虎口,践履死地,已数十矣。」实行预定的事,如:「践履条约」、「践履诺言」。
其他释义1.踩;踏。2.行走。3.履践;前往。4.实行;实践。5.遵循;依照。6.踪迹,行迹。7.喻指行为;行动。8.任职。
1.同时公民内心对法律的认同是其接受法律、践履法律的内因,而将法律认同与法制环境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体的守法由可能变为现实。
2.华中的风劲帆满鼓噪着新区的航灯,而沈阳本土的一路践履也在壮行着新区的桨橹。
3.雷沛鸿先生不仅在理论上提出教育为公的思想,而且在其一生中都在践履这一思想。
4.集体主义的或与集体主义一致的道德要求仍然是私营企业应该践履的,集体主义道德的发扬离不开私营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5.他的公平正义观表现为公平正义的交往观、自然观、财富观、人才观、教育观,而且还在于他提出的践履公平正义的策略和方法。
6.其践履,尽管这已成为一个流行的笑话,总是在于造就良善公民与好人。
7.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积金不积书,守财一何鄙。
8.心理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
9.“湖南省近岁以来,人材蔚起,……庠序之中,经明行修、践履克敦者,谅更不乏其人。
10.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
读音:jiàn
[jiàn]
(1)(动)踩:~踏。
(2)(动)履行;实行:实~|~约。
读音:lǚ
[lǚ]
(1)(名)鞋:衣~|革~|削足适~。
(2)(动)踩;走:~险如夷|如~薄冰。
(3)(名)脚步:步~。
(4)(动)履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