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语
【拼音】:jiè yǔ
【结构】:借(左右结构)语(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为了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借用非汉语普通话词,引用原义或运用双关语义来显示语词的意义。
基础解释为了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借用非汉语普通话词(汉语方言词、外族语词等),引用原义或运用双关语义来显示语词的意义,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借语。
综合释义运用借语手法可增强语言的效果。如文学作品中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方言词,可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反映出地方特色。选择、借用一定的外来词,则可以更形象地描摹当时的情境,渲染气氛,而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闻其声。借语可分为方言词语的选用和外来词语的选用两种。外来词语又包括各少数民族的选用和外国语词的选用。例如: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盘上同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鲁迅《故乡》)“〈作家〉”——湖南人叫种地的为“〈作家〉”。这个名称的双关意义也很好,这是说,写作也和耕种一样,是要勤于劳动的。湖南人又叫种地多的为“大作家”。(萧三《创造新人物型的问题》)
读音:jiè
[jiè]
(1)(动)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借进:向图书馆~书|跟人~钱。
(2)(动)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给别人使用;借出:~书给他|~钱给人。
(3)(动)假托:~故|~端。
(4)(动)凭借:~手(假手)。
读音:yǔ,yù
[yǔ]
[ yǔ ]1.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4. 说:细语。低语。
[ yù ]1. 告诉: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