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文
【拼音】:kǎo wén
【注音】:ㄎㄠˇㄨㄣˊ
【结构】:考(半包围结构)文(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原指考正书名。考试辞章。参见:攷文考文[kǎowén]⒈原指考正书名。考试辞章。参见:攷文。
基础解释原指考正书名。考试辞章。参见:[[攷文]]
引证解释⒈考订古代典籍中或金石上的文字。引清龚自珍《与人笺》:“前四者旌校讎之功,后四者俟攷文之圣。”1.原指考正书名。《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郑玄注:“文,书名也。”后泛指考订文辞。清顾炎武《答李子德书》:“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三》:“将欲更定姬周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当之?”⒉考试辞章。引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执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新唐书·选举志上》:“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乎?”
综合释义考订古代典籍中或金石上的文字。清龚自珍《与人笺》:“前四者旌校讎之功,后四者俟攷文之圣。”原指考正书名。《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郑玄注:“文,书名也。”后泛指考订文辞。清顾炎武《答李子德书》:“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三》:“将欲更定姬周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当之?”考试辞章。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执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新唐书·选举志上》:“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乎?”
汉语大词典考订古代典籍中或金石上的文字。清龚自珍《与人笺》:“前四者旌校雠之功,后四者俟考文之圣。”(1).原指考正书名。《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郑玄注:“文,书名也。”后泛指考订文辞。清顾炎武《答李子德书》:“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三》:“将欲更定姬周之末之文章,不有考文之圣,其孰当之?”(2).考试辞章。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执事始考文之明日,浮嚣之徒已相与称曰:某得矣!某得矣!”《新唐书·选举志上》:“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乎?”
其他释义1.考订古代典籍中或金石上的文字。
1.考语文,写作文的时间不够了;考数学,不会做嫌弃时间太难熬了;考英语,阅读题少一点就好了;考文中,脑子一片混乱很想作弊了。浑浑噩噩,高考就这么结束了!
2.除正确的文内引用,在写完论文后,在文章结尾还要将文章内所用到的参考文献以规定的格式列出来,这种规范的英式论文结构被一些中国人称之为“洋八股”。
3.迁校的第二年,狄考文才将他的化验工作室迁来潍县,原因是交通不便,运输大半借重骡马的驮负。
4.该字典描述的植物大部分来自高山,我们可以在北美岩石花园学会的种子列表中,高山植物苗圃目录和高山植物参考文献中找到这些植物。
5.点是肯定的,她的做法并没有被看作羞耻的行为,因为她裸露着身体并不是为了拿自己取悦大众,而考文垂居民为了减轻她的尴尬,在她经过的街道上关门闭窗。
6.去军艺要考文化,这次学习对燕子非常重要,她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走上舞台,你暂时不要打扰她。
7.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8.英国国防部还同时展示了“短剑”无人驾驶炸弹处理车,目前正在考文垂的诺索普格鲁曼公司工厂生产。
9.作者试图提供参考文献的梗概.
10.我每天都会查看一个叫做边际革命的博客。其出名之处在于为该博客撰写文章的博学的作者们,泰勒考文和阿莱克斯塔巴洛克,以及其他聪明的投稿人们。
读音:kǎo
[kǎo]
(1)(动)考试:期~|他~上大学了。
(2)(动)检查:~察|~勤。
(3)(动)推求;研究:思~|~古。
(4)(名)(死去的)父亲:先~|如丧~妣(像死了父母一般)。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