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鼓
【拼音】:míng gǔ
【注音】:ㄇ一ㄥˊㄍㄨˇ
【结构】:鸣(左右结构)鼓(左右结构)
【繁体】:鳴鼓
词语解释即鼓。击鼓。借指声讨。鸣鼓[mínggǔ]⒈即鼓。⒉击鼓。⒊借指声讨。
引证解释⒈即鼓。引《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縶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淮南子·氾论训》:“撞大鐘,击鸣鼓,奏《咸池》,扬干戚。”⒉击鼓。引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冯夷鸣鼓,女媧清歌。”唐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之七:“盗息无鸣鼓,朝迴自走车。”宋徐竟《高丽图经·礼成港》:“舟侧欲倾,人大恐惧,即鸣鼓招众。”⒊借指声讨。参见“鸣鼓而攻”。引宋周密《齐东野语·作邑启事》:“每嗟民力,至叔世而张弓;欲竭吏能,恐圣门之鸣鼓。”宋叶适《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昔子产增赋,浑罕致讥,冉有倍粟,仲尼鸣鼓;盖据末反本之难也。”
网络解释鸣鼓鸣鼓的释义是即鼓,出自《楚辞·九歌·国殇》。
综合释义即鼓。《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縶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淮南子·氾论训》:“撞大鐘,击鸣鼓,奏《咸池》,扬干戚。”击鼓。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冯夷鸣鼓,女媧清歌。”唐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之七:“盗息无鸣鼓,朝迴自走车。”宋徐竟《高丽图经·礼成港》:“舟侧欲倾,人大恐惧,即鸣鼓招众。”借指声讨。宋周密《齐东野语·作邑启事》:“每嗟民力,至叔世而张弓;欲竭吏能,恐圣门之鸣鼓。”宋叶适《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昔子产增赋,浑罕致讥,冉有倍粟,仲尼鸣鼓;盖据末反本之难也。”参见“鸣鼓而攻”。
汉语大词典(1).即鼓。《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淮南子·泛论训》:“撞大钟,击鸣鼓,奏《咸池》,扬干戚。”(2).击鼓。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冯夷鸣鼓,女娲清歌。”唐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之七:“盗息无鸣鼓,朝回自走车。”宋徐竟《高丽图经·礼成港》:“舟侧欲倾,人大恐惧,即鸣鼓招众。”(3).借指声讨。宋周密《齐东野语·作邑启事》:“每嗟民力,至叔世而张弓;欲竭吏能,恐圣门之鸣鼓。”宋叶适《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昔子产增赋,浑罕致讥,冉有倍粟,仲尼鸣鼓;盖据末反本之难也。”参见“鸣鼓而攻”。
其他释义1.即鼓。2.击鼓。3.借指声讨。
1.唾弃自己的文化瑰宝是不智,否定自己的祖先是不孝,不智又不孝的行为,能不鸣鼓而攻之?五千年历史是我们的摇篮,绵邈博厚的文化传统是我呼吸的元素。
2.假如中间存在有关部门向恶行暗送秋波或作无力状,我们必须鸣鼓而攻之。
3.每逢祭天,率众在这里恭致祭文,鸣鼓奏乐,礼天祷告,祀天佑民,祈求上苍赐福降瑞,国泰民安。
4.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5.奏折写道,“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日,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6.丧家狗的反差是如此之强烈,《丧家狗》一书,就像一块重型板砖,砸进泛着“孔子”、“儒家”、“国学”泡沫的思想池塘里,顿时鱼惊四起,鸣鼓而攻之。
7.当俞樾斥责章太炎的排满革命为“不忠不孝,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之际,后者是索性写下《谢本师》断交的。
8.对于这些耻辱,如果听之任之而不鸣鼓而攻之,则是我们全社会的耻辱。
9.这时,击鼓手开始鸣鼓了,划船手顿时很有节奏的跟着喊起:咚!
10.闯入者突然出现在了贝佐德的面前,用及其低沉的语气问道,尽管如此,此人声音的响度仍然很高,简直如鸣鼓一般。
读音:míng
[míng]
(1)(动)(鸟兽或昆虫)叫:鸡~|蝉~。
(2)(动)发出声音;使发出声音:雷~|耳~。
(3)(动)表达;发表(情感、意见、主张):~谢|~冤。
读音:gǔ
[gǔ]
(1)(名)(~儿)打击乐器;多为圆桶形或扁圆形;中间空;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铜~|手~|大~|花~。
(2)(名)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石~|蛙~|耳~。
(3)(动)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敲:~琴|~掌。
(4)(动)用风箱等扇(风):~风。
(5)(动)发动;振奋:~动|~励|~舞|~起勇气|~足干劲。
(6)(动)凸起;涨大:他~着嘴半天没出声|口袋装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