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去秋波
【拼音】:lín qù qiū bō
【注音】:ㄌ一ㄣˊㄑㄨˋㄑ一ㄡㄅㄛ
【词性】:成语。
【简体】:临去秋波
【繁体】:臨去秋波
词语解释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2.临走之前给人好处。⒈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国语辞典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的明澈。临去秋波指临别时的媚眼,如:「他出国前临去秋波,请大伙大吃一顿。」临去秋波[línqùqiūbō]⒈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的明澈。临去秋波指临别时的媚眼。引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⒉临走之前给人好处。例如:「他出国前临去秋波,请大伙大吃一顿。」成语解释临去秋波
辞典修订版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的明澈。临去秋波指临别时的媚眼。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临走之前给人好处,如:「他出国前临去秋波,请大夥大吃一顿。」
辞典简编版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美女的眼睛。临去秋波指女子临别时,抛送友善的眼光。 【造句】从那位小姐临去秋波看来,她对丁先生颇具好感。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的明澈。临去秋波指临别时的媚眼。元˙王实甫˙西厢 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临走之前给人好处,如:他出国前临去秋波,请大夥大吃一顿。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其他释义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1.神似醉非醉,令人有点朦胧而奇妙的感觉,所谓回眸一笑或临去秋波,叫人心荡意牵!笙歌不由得看呆了。
2.女将军的目光仅在甄小贤身上扫了一下,正是临去秋波一转,绛唇映日。
3.苏贞昌的临去秋波,表面上是为蔡英文搭桥铺路,实际上却是在给她穿小鞋。
4.苏贞昌临去秋波给小英穿小鞋。
5.如果我们分析剧本,不是光像看小说那样看,而是作为舞台演出来看,这个临去秋波一转就不得了了。
6.早年曾栽培过马英九的关中,临去秋波是否意有所指,引起各种揣测。
7.气象部门长期预报课课长贾新兴表示,依往年经验,梅雨季快结束时的降雨会特别厉害,这几天就像它“临去秋波”。
8.只因临去秋波转,惹起春心不肯休。
9.不死心的萨科齐,临去秋波,希望爱尔兰再次公投,萨科齐的一位幕僚曾表示,“失败不是他的选项”,他会一试再试。
10.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不同,前者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出尘之美,后者则是临去秋波那一转的明媚妖娆。
读音:lín
[lín]
1.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临。临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2. 到,来:光临。莅临。亲临。
3. 遭遇,碰到:临时。面临。
4. 挨着,靠近:临近。临街。临终。临危。临阵磨枪。
5. 照样子摹仿字画:临摹。临帖。临写。
6. 旧时指帝王上朝:临朝。临政。
7. 姓。
读音:qù
[qù]
(1)(动)离开:拿~|~世|~职|~留两便。
(2)(动)失去;失掉:大势已~。
(3)(动)除去;除掉:~病|~火|~皮。
(4)(动)距离:两地相~四十里|~今五十年。
(5)(副)过去的;特指过去的一年:~年|~冬今春。
(6)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向|从成都~重庆。
(7)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你们~考虑考虑。
(8)用在动宾结构后面表示去做某件事:他听报告~了。
(9)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后者的方法、方向或态度;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提水~浇花|要从主要方面~检查。
(10)去声:平上~入。
(11)(动)扮演(戏剧里的角色):在这出戏中;他~厂长。
(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离开说话人所在地:拿~|捎~。
(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过去)|让他说~(=下去)。
读音:qiū
[qiū]
(1)(名)秋季:深~|~风|~雨。
(2)(名)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大~。
(3)(名)指一年的时间:一日不见;如隔三~。
(4)(名)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危急存亡之~。
(5)(名)姓。
读音:bō
[bō]
(1)(名)波浪;江湖海洋上起伏不平的水面:~纹。
(2)(名)振动在物体中的传播叫做波;如水波、声波等。也叫波动。
(3)(名)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风~|一~未平;一~又起。
(4)(动)〈方〉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