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
【拼音】:zhuàn lì
【注音】:ㄓㄨㄢˋㄌ一ˋ
【结构】:篆(上下结构)隶(独体结构)
【繁体】:篆隸
词语解释篆书和隶书。篆隶[zhuànlì]⒈篆书和隶书。
引证解释⒈篆书和隶书。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篆隶相鎔,苍雅品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穀水》:“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於海内。芾於真楷篆隶不甚工,惟於行草,诚入能品。”
网络解释篆隶篆隶,读音zhuànlì,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篆隶,篆书和隶书。
综合释义篆书和隶书。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篆隶相鎔,苍雅品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穀水》:“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於海内。芾於真楷篆隶不甚工,惟於行草,诚入能品。”
网友释义篆隶,读音zhuànlì,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篆隶,篆书和隶书。
汉语大词典篆书和隶书。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练字》:“篆隶相镕,苍雅品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
其他释义1.篆书和隶书。
1.书写的载体有甲骨、铜器、碑石、木牍、竹简、缣帛、纸;用具有刀、蓖笔、木笔、毛笔;书体有篆、隶、楷、行、草。
2.此外,作品取法的范围还不够宽,楷书主要集中在瘦金体、魏碑唐楷等,篆隶书集中在中山王鼎、铁线篆、曹全和礼器、清人作品等。
3.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
4.帛书的字体除“篆隶体”外,还有古隶和汉隶两种。
5.如今,夏老潜心创作,精研书法,晚年独创了集大篆、隶书、行书、草书于一体的“变体字”,成为书法界美谈。
6.者姓氏,所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为四卷,次列行书为六卷,次列草书为七卷,末列分书为一卷,后附制诰。
7.主攻篆隶,同时临习唐楷、行书二王系列等多种行草书及汉篆碑贴,先后师从王朝瑞、韩少辉、胡立民等名师。
8.如画山水皴法的横涂竖抹,画荷杆的笔力扛鼎,画梅枝的曲铁劲韧等,皆见篆隶用笔的运化之功。
9.演化过程中,虽然经历并形成了篆、隶、草、楷、行多种形体和写法,但目今在印刷品中最为广泛采用和流行的字体,则是隶属于楷书的宋体字,或曰仿宋体。
10.其书法,篆、隶、真、草,无一不精,真草取法钟、王,笔力浑厚,气息醇雅;篆隶更具功力,书名遍播大江南北。
读音:zhuàn
[zhuàn]
(1)(名)汉字形体的一种:~刻|~书|~文|~字。
(2)(动)写篆书:~额。
(3)(名)指印章。
读音:lì
[lì]
(1)(名)附属:~属。
(2)(名)旧社会里地位低下被奴役的人:奴~|仆~。
(3)(名)衙役:皂~|~卒。
(4)(名)汉字形体的一种:~书|~体|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