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达
【拼音】:shí dá
【注音】:ㄕˊㄉㄚˊ
【结构】:识(左右结构)达(半包围结构)
【繁体】:識達
词语解释1.有识见﹐能洞达事理。2.识鉴并洞达。识达[shídá]⒈有识见,能洞达事理。⒉识鉴并洞达。
基础解释有识见﹐能洞达事理。识鉴并洞达。
引证解释⒈有识见,能洞达事理。引《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晋书·李雄载记》:“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⒉识鉴并洞达。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明李时勉《<东里续集>序》:“先生博学而育智,端敏而宽厚,识达事体,不矜己傲物。”
网络解释识达识达,含义有有识见,能洞达事理;识鉴并洞达。
综合释义有识见,能洞达事理。《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晋书·李雄载记》:“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识鉴并洞达。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明李时勉《<东里续集>序》:“先生博学而育智,端敏而宽厚,识达事体,不矜己傲物。”
汉语大词典(1).有识见,能洞达事理。《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冲仁爱识达,皆此类也。凡应罪戮,而为冲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晋书·李雄载记》:“每周旋乡里,识达之士皆器重之。”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上:“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2).识鉴并洞达。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明李时勉《〈东里续集〉序》:“先生博学而育智,端敏而宽厚,识达事体,不矜己傲物。”
1.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上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的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2.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
3.此项规定形成例规,今后晋级、加薪、评功、进入特战、侦察部队都必须文化知识达标。
4.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作者: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作者: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作者: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
5.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
6.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达尔文
7.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8.开展“班组安全互保无违章小红旗竞赛”,提高了职工的维权意识,达到了群防群治的目的。
9.科学不问现在和过去,是对一切可能存在事物的观察,预见虽然是渐进的,然而它是对即将发生事物的认识。达·芬奇
10.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作者: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作者: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作者: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达尔文(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
读音:shí,zhì
[shí]
[ shí ]1.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2.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3.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 zhì ]1. 记住:博闻强识。
2. 标志,记号。
读音:dá
[dá]
(1)(动)通;到:四通八~。
(2)(动)对事理认识得透彻:通~事理。
(3)(动)达到、实现:目的已~到。
(4)(动)告知;表达:转~。
(5)(形)旧时称人得到显要的地位:显~。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