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面
【拼音】:yìn miàn
【注音】:一ㄣˋㄇ一ㄢˋ
【结构】:印(左右结构)面(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印面[yìnmiàn]⒈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⒉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
基础解释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
引证解释⒈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妬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輒印面,故有月点、钱点。”⒉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引《明会典·学校·印信》:“十四年议准,在外大小衙门印记,年久印面平乏、篆文模糊者,方许申知上司,验实具奏,铸换新印。”
网络解释印面印面,解释: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
综合释义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妬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輒印面,故有月点、钱点。”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明会典·学校·印信》:“十四年议准,在外大小衙门印记,年久印面平乏、篆文模糊者,方许申知上司,验实具奏,铸换新印。”
汉语大词典(1).在脸上刺出斑痕,以毁其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黥》:“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辄印面,故有月点、钱点。”(2).指图章刻有印文的一面。《明会典·学校·印信》:“十四年议准,在外大小衙门印记,年久印面平乏、篆文模糊者,方许申知上司,验实具奏,铸换新印。”
1.展览中那些年代久远、印制稀少、钤拓精良、名家递藏、名人题跋的珍善印谱,通过朱钤印面、乌拓边款、墨书题跋,无不给大众带来了高度的艺术审美享受。
2.崔星寒,身穿四爪金蟒黑袍,脚踏无边鬼气,手持拘魂索,腰悬城隍印,面色威严的说道“普天之下,莫非城土!率土之滨,莫非隍臣!”。
3.如因旧损需换新印者,“给讫限,当日以旧印申纳尚书礼部棰毁”,也有先锉去印面一个角,集中销毁的。
4.司印面色顿时难看了下来,张嘴结舌的。
5.他擅长用古玺疏朗空灵、参差欹侧的布局,与凿印纵横率意的线条相组合,并往往将印文提升或偏向上半部一角,以增大印面底部与印边一侧的留红。
6.工艺上他们也是各有所长,有的人擅长雕刻印面,有的人更善于雕刻印纽。
7.结印术起自于佛教密宗,结印者必须焚香遵法,发自菩提圣心,禁忌颇多,一般来说,只有三个印,面对绝顶的凶煞也只需要六个。
8.印面李斯镌八个篆字为‘受命于天,富寿永昌’。
9.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
10.烫印面积较大的承印物,可连续烫印两次,可以避免发花、露底和烫印不上.
读音:yìn
[yìn]
1.图章,戳记:印章。印玺。印记。印把子(亦喻政权)。
2.痕迹:手印。指印。印子(a.痕迹;b.高利贷的一种,全称“印印钱”)。
3.用油墨、染料之类把文字或图画留在纸、布、器皿等材料上:印刷。排印。印制。印发(fā)。
4.彼此符合:印证。心心相印。
5.外界事物反映在脑中所留下的形象:印象。
6.姓。
读音:miàn
[miàn]
(1)(名)头的前部;脸:~孔。
(2)(动)向着:背山~水。
(3)(名)物体的表面;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水~|地~|桌~|~儿。
(4)(动)当面:~谈|~洽。
(5)(名)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的正面:鞋~|~儿。
(6)(名)几何学上称线移动所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平~|~积。
(7)(名)部位或方面:正~|片~。
(8)(助)方位词后缀:上~|前~|外~|西~。
(9)(量)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镜子。
(10)(量)用于会见的次数:一~镜子。
(11)(名)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白~|豆~。
(12)(名)(~儿)粉末:药~儿。
(13)(名)面条:挂~|切~。
(14)(形)〈方〉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