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比鳞差
【拼音】:zhì bǐ lín chà
【注音】:ㄓˋㄅ一ˇㄌ一ㄣˊㄘ
【词性】:成语。
【简体】:栉比鳞差
【繁体】:櫛比鱗差
词语解释见“栉比鳞次”。栉比鳞差[zhìbǐlíncǐ]⒈见“栉比鳞次”。
基础解释见“[[栉比鳞次]]”。
引证解释⒈见“櫛比鳞次”。
综合释义像梳子的齿和鱼的鳞,密密地排列着。同“栉比鳞次”。栉比鳞差[zhìbǐlínchà]形容建筑物排列密集。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迩来林栖谷隐,栉比鳞差,美给华资,非第勿处。」也作「栉比鳞次」。
汉语大词典见“栉比鳞次”。《汉语大词典》:栉比鳞次(栉比鳞次) 拼音:zhìbǐlíncì亦作“栉比鳞差”。亦作“栉比鳞臻”。像梳子的齿和鱼的鳞,密密地排列着。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六:“真娘者,吴国之佳人也,时人比于钱唐苏小小。死葬吴宫之侧,行客感其华丽,竞为诗题于墓树,栉比鳞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迩来林栖谷隐,栉比鳞差。”《元史·河渠志三》:“岸善崩者,密筑江石以护之,上植杨柳,旁种蔓荆,栉比鳞次,赖以为固。”冰心《最后的安息》:“万绿丛中的土屋,栉比鳞次的排列着。”
国语辞典形容建筑物排列密集。五代汉.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迩来林栖谷隐,栉比鳞差,美给华资,非第勿处。」也作「栉比鳞次」。栉比鳞差[jiébìlíncī]⒈形容建筑物排列密集。五代汉·王定保也作「栉比鳞次」。引《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迩来林栖谷隐,栉比鳞差,美给华资,非第勿处。」成语解释栉比鳞差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迩来林栖谷隐,栉比鳞差。”
其他释义像梳子的齿和鱼的鳞,密密地排列着。同“栉比鳞次”。
读音:zhì
[zhì]
(1)(名)梳子、篦子等的统称。
(2)(动)梳(头发):~发|~比。
读音:bǐ
[bǐ]
(1)(动)比较;较量:~武|~干劲。
(2)(动)能够相比:坚~金石。
(3)(动)比画:连说带~。
(4)(动)对着;向着:民兵用枪~着特务。
(5)(动)仿照:~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
(6)(动)比方;比喻:把帝国主义~作纸老虎。
(7)(动)比较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小麦和水稻的产量约为一与四之~。
(8)(动)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一胜乙队。
(9)(介)用来比较性状和程度的差别:他~我强。
(10)(旧读bì)〈书〉(动)紧靠;挨着:~肩|鳞次栉~。
(11)(旧读bì)〈书〉(动)依附;勾结:朋~为奸。
(12)(旧读bì)〈书〉(副)近来:~来。
读音:lín
[lín]
(1)(名)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
(2)(形)像鱼鳞的:~茎。
读音:chā,chà,chāi,cī,chài
[chà]
[ chà ]1. 错误:话说差了。
2. 不相当,不相合:差不多。
3. 缺欠:还差十元钱。
4. 不好,不够标准:差等。成绩差。
[ chā ]1. 不同,不同之点:差别。差距。差额。差价。
2. 大致还可以:差可。
3. 错误:差错。偏差。差池。
4. 数学上指减法运算中的得数:差数。四减二的差是二。
[ chāi ]1. 派遣去做事:差遣。
2. 旧时称被派遣的人:差人。解差。
3. 被派遣去做的事:差事。公差。出差。
[ cī ]1. 〔参(
[ chài ] )差〕见“参”。1.病愈。后作“瘥”。
2.又如:大病差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