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立宪
【拼音】:yù bèi lì xiàn
【注音】:ㄩˋㄅㄟˋㄌ一ˋㄒ一ㄢˋ
【简体】:预备立宪
【繁体】:預備立憲
词语解释清政府为抵制革命而采取的政治措施。预备立宪(預備立憲)[yùbèilìxiàn]⒈清政府为抵制革命而采取的政治措施。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次年宣布预备立宪。后又颁布“宪法大纲”,定预备立宪时间为九年,并宣布提前召开国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揭穿预备立宪的骗局。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被推翻,预备立宪终止。
网络解释预备立宪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网友释义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其他释义清政府为抵制革命而采取的政治措施。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次年宣布预备立宪。后又颁布“宪法大纲”,定预备立宪时间为九年,并宣布提前召开国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揭穿预备立宪的骗局。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被推翻,预备立宪终止。
1.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不仅拟订了关于这一机构的法律草案,而且就这一机构的设立作出了安排。
2.预备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妥协,导致了“十九信条”之出台。
3.清政府被迫缩短了“预备立宪”的期限,允诺召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
4.清末预备立宪骗局破产,革命形势成熟,辛亥革命爆发。
5.前年,宣布预备立宪诏书,本年颁示预备立宪年限,万几待理,心力俱惮。
6.随着清末“预备立宪”的开展,选举制度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在中国确立和实践。
7.1908年8月,政闻社因“明图煽动,扰乱治安”的罪名被查禁,同时,朝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正式宣布预备立宪,预备期为9年。
8.清末立完由于采取预备立宪的方式来推行宪政建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学界积极的认识。
9.从1906年开始,清末统治者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10.中外臣工见了此旨,无不疑心,以为正值预备立宪,新政进行,忙得不得开交时光,忽有这闹中取静、忙里偷闲的间着,朝廷举措,真是出人意外。
读音:bèi
[bèi]
(1)(动)具备;具有:德才兼~。
(2)(动)准备:~战|~料|~而不用。
(3)(动)防备:~荒(防备灾荒)。
(4)(名)设备(包括人力、物力):军~|装~。
(5)(副)表示完全:关怀~至|~受欢迎。
读音:lì
[lì]
(1)(动)使竖立;使物体的上端向上。
(2)(形)直立的。
(3)(动)建立;制定。
(4)(动)指君主即位。
(5)(动)存在;生存。
(6)(副)立刻。
(7)(Lì)姓。
读音:xiàn
[xiàn]
(1)(名)〈书〉法令:~令。
(2)(名)宪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