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
【拼音】:qiǎn táng
【结构】:遣(半包围结构)唐(半包围结构)使(左右结构)
【简体】:遣唐使
【繁体】:遣唐使
词语解释日本派遣至我国唐朝的使节。公元630-895年间,遣唐使到达唐朝者共十四次(一说实为十三次)。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及工作人员,一次人数往往多至数百人。遣唐使[qiǎntángshǐ]⒈日本派遣至我国唐朝的使节。公元630-895年间,遣唐使到达唐朝者共十四次(一说实为十三次)。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及工作人员,一次人数往往多至数百人。
引证解释⒈日本派遣至我国唐朝的使节。公元630-895年间,遣唐使到达唐朝者共十四次(一说实为十三次)。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及工作人员,一次人数往往多至数百人。中国的文物制度因而传入日本。
网络解释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网友释义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日本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随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为著名。日本政府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
汉语大词典日本派遣至我国唐朝的使节。公元630-895年间,遣唐使到达唐朝者共十四次(一说实为十三次)。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及工作人员,一次人数往往多至数百人。中国的文物制度因而传入日本。
国语辞典日本奈良王朝,羡慕唐朝文物之盛,迭遣重臣名宿,渡华留学,采唐政法、文教,移植于其国,称为「遣唐使」。后遂为各代的定制;唐末,中国乱起,始罢遣。遣唐使[qiǎntángshǐ]⒈日本奈良王朝,羡慕唐朝文物之盛,迭遣重臣名宿,渡华留学,采唐政法、文教,移植于其国,称为「遣唐使」。后遂为各代的定制;唐末,中国乱起,始罢遣。
其他释义日本朝廷派到中国唐代的使节。公元7世纪初,日本就已派使节到中国隋代。唐代建立后,从630-894年间,日本先后派出了十八批遣唐使,有的未到中国,使团人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学问僧等,最多时人数达五百余人。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人民的友好往来。
1.于是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卧学习制造工艺、建筑美术、典章制度等等,并仿照中文草书偏旁等而造成日文,使日本开始走出原始时代,完成所谓大化革新。
2.区区倭国遣唐使,晾着也就晾着了,这吐蕃乃我朝心腹大患,陛下也深以为忧。
3.其中一名我认识,乃是曾到我大唐国子监就学的遣唐使,名叫朴树,有“快枪之王”。
4.当海外的遣唐使、留学生到达长安时,最令他们钦羡的,是先进的礼乐制度、衣冠文物。
5.随之而来的奈良时代,遣唐使风起云涌赴长安。
6.在这一刻,他无比庆幸自己在十年前获得了遣唐使的职位,不然,这天大的机缘就会与自己擦肩而过了。
7.日本派出遣唐使十多次,每次都有士人、僧侣、工匠数百人偕行。
8.藤原马养此人已经年近四十,作为日本遣唐使的主事人,此人也是很有两把刷子的,只见他不慌不忙的走上前,略一思考,提笔就描绘起来。
9.虽然遣唐使已成往事,但两宋和日本的交流还是密切而友好的,欧阳修就写过“日本刀歌”。
10.日船蜂拥入元进行贸易,由此形成的盛况甚至超过了唐代的遣唐使贸易和明代的勘合贸易。
读音:qiǎn
[qiǎn]
(1)(动)派遣;打发:差~|调~|派~|驱~|先~|调兵~将。
(2)(动)消除;发泄:排~|消~|~闷。
读音:táng
[táng]
(1)(形)(言谈)虚夸:~大无验。
(2)(形)空;徒然:功不~捐(功夫不白费)。
(3)(名)传说中的朝代名;尧所建。
(4)(名)唐朝。
(5)(名)后唐。
(6)(名)姓。
读音:shǐ
[]
1. 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
2. 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3. 让,令,叫:迫使。
4. 假若:假使。即使。
5. 奉命办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