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例
【拼音】:shān lì
【注音】:ㄕㄢㄌ一ˋ
【结构】:山(独体结构)例(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旧时西南山区民间约定的惩处条例。山例[shānlì]⒈旧时西南山区民间约定的惩处条例。
引证解释⒈旧时西南山区民间约定的惩处条例。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蛮俗·款塞》:“乾道丁亥,静江猺犯边,范石湖檄余白事帅府,与闻团结边民之事。引猺人计穷,出而归命,乃诣帅府纳款,其词曰:‘某等既充山职,今当鈐束男姪……上山同路,下水同船,男儿带刀同一边,一点一齐,同杀盗贼,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山例者,杀之也。”明陆深《燕闲录》:“顷见盘瓠蛮《誓状》云:‘某等既充山职,今当鈐束男姪……一点一齐,同杀盗贼。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山例者,蛮言诛杀也。”明曹学铨《桂林风谣》:“法依山例峻,歌叠浪花新。”
网络解释山例山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ānlì,是指旧时西南山区民间约定的惩处条例。
综合释义旧时西南山区民间约定的惩处条例。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蛮俗·款塞》:“乾道丁亥,静江猺犯边,范石湖檄余白事帅府,与闻团结边民之事。猺人计穷,出而归命,乃诣帅府纳款,其词曰:‘某等既充山职,今当鈐束男姪……上山同路,下水同船,男儿带刀同一边,一点一齐,同杀盗贼,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山例者,杀之也。”明陆深《燕闲录》:“顷见盘瓠蛮《誓状》云:‘某等既充山职,今当鈐束男姪……一点一齐,同杀盗贼。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山例者,蛮言诛杀也。”明曹学铨《桂林风谣》:“法依山例峻,歌叠浪花新。”
网友释义山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ānlì,是指旧时西南山区民间约定的惩处条例。
汉语大词典旧时西南山区民间约定的惩处条例。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蛮俗·款塞》:“乾道丁亥,静江猺犯边,范石湖檄余白事帅府,与闻团结边民之事。猺人计穷,出而归命,乃诣帅府纳款,其词曰:‘某等既充山职,今当钤束男侄……上山同路,下水同船,男儿带刀同一边,一点一齐,同杀盗贼,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山例者,杀之也。”明陆深《燕闲录》:“顷见盘瓠蛮《誓状》云:‘某等既充山职,今当钤束男侄……一点一齐,同杀盗贼。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山例者,蛮言诛杀也。”明曹学铨《桂林风谣》:“法依山例峻,歌叠浪花新。”
其他释义1.旧时西南山区民间约定的惩处条例。
1.幸运的是,当天天柱山例外地不曾下雨,仿佛是为我们一行人作了一次专场表演,而且因为云开雾散,丽日中天,使我们近距离欣赏了难得一见的主峰的靓影。
读音:shān
[shān]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
读音:lì
[lì]
(1)(名)(~子)用来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的事物:举~|~证。
(2)(名)从前有过;后来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援~|先~|史无前~。
(3)(名)调查或统计时;指合于某种条件的事例:病~。
(4)(名)规则;体例:条~|~外。
(5)(名)按条例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会|~行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