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缝
【拼音】:yā fèng
【注音】:一ㄚㄈㄥˋ
【结构】:押(左右结构)缝(左右结构)
【繁体】:押縫
词语解释1.亦称'押尾'。2.署名于法书两纸首尾缝间。
基础解释亦称/'押尾/'。署名于法书两纸首尾缝间。
引证解释⒈亦称“押尾”。署名于法书两纸首尾缝间。后用于文书、契约的两纸缝间称押缝,用于文书契约的末尾称押尾。引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记与刘无言论书》:“魏晋以来法书,至梁御府藏之,皆是朱异……等题名於首尾纸缝间,故或谓之押缝,或谓之押尾,祗是谓书名耳。”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世人多误﹝《兰亭序》﹞宝鑱本为定武本,或云第五行有僧字,盖是时搨本至多,惟此僧永所藏为真。又云,当其行间是僧权押缝,后权字磨灭,曾不知老之将至,误用僧字。”
网络解释押缝押缝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āfénɡ,是指署名于法书两纸首尾缝间。
汉语大词典亦称“押尾”。署名于法书两纸首尾缝间。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记与刘无言论书》:“魏晋以来法书,至梁御府藏之,皆是朱异……等题名于首尾纸缝间,故或谓之押缝,或谓之押尾,祗是谓书名耳。”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世人多误﹝《兰亭序》﹞宝镵本为定武本,或云第五行有僧字,盖是时拓本至多,惟此僧永所藏为真。又云,当其行间是僧权押缝,后权字磨灭,曾不知老之将至,误用僧字。”后用于文书、契约的两纸缝间称押缝,用于文书契约的末尾称押尾。
读音:yā
[yā]
(1)(动)把财物交给对方作为保证:抵~。
(2)(动)暂时把人扣留:关~|拘~|看~。
(3)(动)跟随着照料或看管:~车|~送。
(4)(动)同“压”:~柜。
(5)(动)在公文、契约上签字或画符号;作为凭信:~尾。
(6)(名)作为凭信而在公文、契约上所签的名字或所画的符号:花~|画~。
读音:féng,fèng
[fèng]
[ féng ]1. 用针线连缀:缝纫。缝缀。缝制。缝补。缝连。裁缝。
[ fèng ]1. 空隙,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窄长口子:缝子。缝隙。裂缝。见缝插针。
2. 缝合的地方: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