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字诗
【拼音】:shí qī zì shī
【注音】:ㄕˊㄑ一ㄗˋㄕ
【繁体】:十七字詩
词语解释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于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祐·绍圣间。十七字诗[shíqīzìshī]⒈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于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祐·绍圣间。
基础解释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
引证解释⒈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於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祐绍圣间。参阅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十、宋洪迈《夷坚乙志·张山人诗》。引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饶次守十七字诗》:“龟父先归,作一絶题于余书室……次守既醒,作十七字和云:‘当时为举首,满意望龙飞。而今已报罢,且归。’盖龟父是年自洪州首荐,自今上初即位,无建试也。”
网络解释十七字诗十七字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流行一种长起短结、滑稽诙谐、情趣盎然的诗体。“十七字诗”又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据说这种诗体是由张山人首创的,张山人善作长短句,以诙谐独步京师。
综合释义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於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祐绍圣间。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饶次守十七字诗》:“龟父先归,作一絶题于余书室……次守既醒,作十七字和云:‘当时为举首,满意望龙飞。而今已报罢,且归。’盖龟父是年自洪州首荐,自今上初即位,无建试也。”参阅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十、宋洪迈《夷坚乙志·张山人诗》。十七字诗[shíqīzìshī]。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于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佑绍圣间。
其他释义1.诽谐诗体。全诗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组成。末句二字点明诗的主题,多含讥讽之意。相传始于宋代山东张山人寿,流行于元佑绍圣间。
读音:shí
[shí]
(1)(数)数目;九加一后所得。
(2)(形)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读音:qī
[qī]
(1)(数)数目。
(2)(数)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一次;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共分七个“七”。
读音:zì
[zì]
(1)(名)文字:~调|~汇|~谜|~面|~模|~目|~幕|~盘|~形|~样|~义|~音|~母|~里行间|~斟句酌。
(2)(名)(~儿)字音:咬~儿。
(3)(名)字体:篆~|草~。
(4)(名)书法的作品:~画。
(5)(名)字眼;词:词典中没有这个~。
(6)(名)(~儿)字据:立~为凭。
(7)(名)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诸葛亮~孔明。
(8)(名)旧时称女子许配:待~闺中。
读音:shī
[shī]
(名)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抄|~词|~风|~集|~句|~剧|~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