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枘圜凿
【拼音】:fāng ruì huán záo
【注音】:ㄈㄤㄖㄨㄟˋㄩㄢˊㄗㄨㄛˋ
【词性】:成语。
【简体】:方枘圜凿
【繁体】:方枘圜鑿
词语解释(‘凿’也有读zuò的)《楚辞·九辩》:‘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铻而难入。’意思是说,方榫头和圆卯眼,两下合不起来。形容格格不入。也说圆凿方枘。
基础解释见/'方枘圆凿/'。
引证解释⒈见“方枘圆凿”。
综合释义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同“方枘圆凿”。方枘圜凿[fāngruìhuánzáo]比喻格格不入,互不相容。参见「圜凿方枘」条。《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传》:「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唐.司马贞.索隐:「谓战国之时,仲尼、孟轲以仁义干世主,犹方枘圜凿然。」
汉语大词典见“方枘圆凿”。《汉语大词典》:方枘圆凿(方枘圆凿) 拼音:fāngruìyuánzáo亦作“方枘圜凿”。方形榫头与圆形榫眼。比喻彼此不相投合,事不能成。《文子·上义》:“今为学者,循先袭业,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非此不治,犹持方枘而内圆凿也,欲得宜适亦难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司马贞索隐:“按:方枘是笋也,圜凿是孔也。谓工人斲木,以方笋而内之圜孔,不可入也。故《楚词》云‘以方枘而内圜凿,吾固知其龃龉而不入’是也。谓战国之时,仲尼、孟轲以仁义干世主,犹方枘圜凿然。”清金农《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方枘圆凿匪所用,顾者却避多猜嫌。”
国语辞典比喻格格不入,互不相容。参见「圜凿方枘」条。
辞典修订版比喻格格不入,互不相容。参见「圜凿方枘」条。《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传》:「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唐.司马贞.索隐:「谓战国之时,仲尼、孟轲以仁义干世主,犹方枘圜凿然。」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大王去邠,此……持方枘欲内圜凿,其能入乎?”
其他释义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同“方枘圆凿”。
读音:fāng
[fāng]
(1)(名)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正~形。
(2)(名)乘方:平~。
(3)姓。
(4)(名)方向:东~。
(5)(名)方面:正~。
(6)(名)地点、地区:~言。
(7)(名)方法:药~。
(8)(形)正直:品行~正。
(9)(副)正在;正当:~才。
(10)(量)用于方形东西:几~木头。
读音:ruì
[ruì]
(名)榫(sǔn)。
读音:huán,yuán
[huán]
[ huán ]1. 围绕:转(zhuǎn )圜。圜流九十里。
[ yuán ]1. 同“圆”。
2. 指天体:“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读音:záo
[záo]
(1)(名)(~子)挖槽或打孔用的工具。
(2)(动)打孔挖掘:~井。
(3)(形)〈书〉明确;真实:确~。
(4)(动)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