腠理
【拼音】:còu lǐ
【注音】:ㄘㄡˋㄌ一ˇ
【结构】:腠(左右结构)理(左右结构)
【简体】:腠理
【繁体】:腠理
词语解释腠理còulǐ。(1)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2)写作中的思路。腠理[còulǐ]⒈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例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英thenaturalfibrelineofmeat;⒉写作中的思路。英thethreadofthoughtinwriting;
基础解释1.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2.写作中的思路。
引证解释⒈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纹理。为渗泄及气血流通灌注之处。引《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晋左思《魏都赋》:“膳夫有官,药剂有司,肴醳顺时,腠理则治。”宋张师正《括异志·郑前》:“治平中,武昌县令郑前,尝觉腠理不寧。”清黄景仁《浴汤池》诗:“腠理觉竖奔,膏肓拟丁凿。”⒉泛指条理或途径。引《吕氏春秋·先己》:“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及下,层崖悬级,一时不得腠理,攀掛甚久。”高燮《索黄滨虹治印先寄以诗》:“至诚凝固腠理微,承蜩解牛本一致。”
网络解释腠理腠理còulǐ
综合释义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纹理。为渗泄及气血流通灌注之处。《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晋左思《魏都赋》:“膳夫有官,药剂有司,肴醳顺时,腠理则治。”宋张师正《括异志·郑前》:“治平中,武昌县令郑前,尝觉腠理不寧。”清黄景仁《浴汤池》诗:“腠理觉竖奔,膏肓拟丁凿。”泛指条理或途径。《吕氏春秋·先己》:“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及下,层崖悬级,一时不得腠理,攀掛甚久。”高燮《索黄滨虹治印先寄以诗》:“至诚凝固腠理微,承蜩解牛本一致。”
汉语大词典(1).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肌肉的纹理。为渗泄及气血流通灌注之处。《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晋左思《魏都赋》:“膳夫有官,药剂有司,肴醳顺时,腠理则治。”宋张师正《括异志·郑前》:“治平中,武昌县令郑前,尝觉腠理不宁。”清黄景仁《浴汤池》诗:“腠理觉竖奔,膏肓拟丁凿。”(2).泛指条理或途径。《吕氏春秋·先己》:“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及下,层崖悬级,一时不得腠理,攀挂甚久。”高燮《索黄滨虹治印先寄以诗》:“至诚凝固腠理微,承蜩解牛本一致。”
国语辞典肌肉的纹理。腠理[còulǐ]⒈肌肉的纹理。引《西湖二集·吹凤箫女诱东墙》:「有的说是感冒了风寒,入于腠理,一时不能驱遣。」
辞典修订版肌肉的纹理。《西湖二集.吹凤箫女诱东墙》:「有的说是感冒了风寒,入于腠理,一时不能驱遣。」
其他释义1.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如: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史记·扁鹊仓公列传》。2.写作中的思路。
1.如果腠理肌肤之痒变成肠胃骨髓之患,到了“治五脏”时,则“半死半生也”,必定会痛不堪言,即便是扁鹊、华佗再世,也会束手无策。
2.即外感风邪最容易伤及人体的阳经和肌表,使阳维脉对气血调节失控,所主体表的皮毛腠理开泄,出现恶风寒、汗出、头痛等症;皮毛腠理郁闭而发热。
3.疾病在皮肤腠理,我能用汤剂、药熨治好;疾病在血脉中,用针刺和砭石可治好;疾病在肠胃中,药酒能治好;现在疾病进入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可奈何。
4.结合现代科学对人体微观病理的认识,发挥金匮对“腠理”的认识,阐述其生理、病理和在中医微观辨证中的趋势,完善中医辨证体系。
5.方俟坐镇雅俗,表率庶官,颐养或乖,腠理生疾,屡陈章疏,乞遂退闲。
6.肺主皮毛,是指肺脏通过它的宣发作用把水谷精微输布于皮毛,以滋养周身皮肤、毛发、肌肉,其中宣发到体表的卫气发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7.中医认为,妇女分娩后筋骨腠理大开、身体虚弱,若不慎遭风寒入侵,或过度劳累,会引发“月子病”。
8.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9.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黄帝。
10.夏令三伏,阳气旺盛,此时人体容易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再加上暑气逼人,如果因为防暑降温而过度贪凉食冷,容易导致人体内寒过甚。
读音:còu
[còu]
肌肉上的纹理。
读音:lǐ
[lǐ]
(1)治玉。
(2)(名)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
(3)(名)道理;事理。
(4)(名)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
(5)(名)管理;办理。
(6)(动)整理;使整齐:~发|~一~书籍。
(7)(动)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路上碰见了;谁也没~谁|置之不~。
(8)(L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