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
【拼音】:kè zhōu
【注音】:ㄎㄜˋㄓㄡ
【结构】:刻(左右结构)舟(独体结构)
【简体】:刻舟
【繁体】:刻舟
词语解释'刻舟求剑'之省。
基础解释/'刻舟求剑/'之省。
引证解释⒈“刻舟求剑”之省。引唐白居易《得乙居家理廉使举请授官吏部以无出身不许使执云行成於内可移於官》:“抡琐琐之材,则循旧格;刈翘翘之楚,寧守常科?幸当仄席之求,无惑刻舟之执。”明徐渭《自书小像赞一》:“人又安得执斯图,以刻舟而守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史梧冈《西青散记》载双卿事甚详,或疑其寓言,亦刻舟之见。”
网络解释刻舟刻舟是汉语词语,解释为刻舟求剑。
综合释义“刻舟求剑”之省。唐白居易《得乙居家理廉使举请授官吏部以无出身不许使执云行成於内可移於官》:“抡琐琐之材,则循旧格;刈翘翘之楚,寧守常科?幸当仄席之求,无惑刻舟之执。”明徐渭《自书小像赞一》:“人又安得执斯图,以刻舟而守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史梧冈《西青散记》载双卿事甚详,或疑其寓言,亦刻舟之见。”刻舟[kèzhōu]喻拘泥于事理,而不知通变,见「守株」、「胶柱」、「刻舷」、「刻舟求剑」条。《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所从坠也。』舟止,从其所刻处,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晋、葛洪《抱朴子·用刑》:「刻舟以摸遗剑。」;唐、张九龄上疏言,认为吏部求精于案牍,不急人才,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见《唐书·选举志》
汉语大词典“刻舟求剑”之省。唐白居易《得乙居家理廉使举请授官吏部以无出身不许使执云行成于内可移于官》:“抡琐琐之材,则循旧格;刈翘翘之楚,宁守常科?幸当仄席之求,无惑刻舟之执。”明徐渭《自书小像赞一》:“人又安得执斯图,以刻舟而守株!”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史梧冈《西青散记》载双卿事甚详,或疑其寓言,亦刻舟之见。”
其他解释喻拘泥于事理,而不知通变,见「守株」、「胶柱」、「刻舷」、「刻舟求剑」条。《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所从坠也。』舟止,从其所刻处,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晋、葛洪《抱朴子·用刑》:「刻舟以摸遗剑。」;唐、张九龄上疏言,认为吏部求精于案牍,不急人才,何异遗剑中流,而刻舟以记。见《唐书·选举志》
其他释义1.'刻舟求剑'之省。
1.当然,经验也有不足,重要的一点就是经验具有保守性,使人墨守成规,有时按经验办事,就是按老套套办事,用过去的方法办现时的事情,不识时务,刻舟求剑。
2.时势已变,刻舟求剑只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3.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事情。
4.刻舟求剑的故事中的主人公犯了什么错误?学生刻舟,刻坏了船家会找他赔!他应当用笔画就好了!一寝室女生凑在一起说伟大理想。
5.信息时代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不能用刻舟求剑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6.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7.如果我们走不出"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预测,对于今天的沪深股市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8.李智揣测杨肉白必然会来探望亲亲,于是在病院里布满了警员,刻舟求剑。
9.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10.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新常态下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墨守成规、刻舟求剑,就会迟滞不前甚至倒退。
读音:kè
[kè]
(1)(动)用小刀子在竹、木、玉、石、金属等物品上雕成花纹、文字等。
(2)(名)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以十五分钟为一刻:五点一~开车。
(3)(名)时间:顷~|立~|即~|此~。
(4)(形)形容程度极深:深~|~苦。
(5)(形)刻薄:尖~|苛~。
(6)同“克”。
读音:zhōu
[zhōu]
(名)〈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