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
【拼音】:xīn lì
【注音】:ㄒ一ㄣㄌ一ˋ
【结构】:新(左右结构)历(半包围结构)
【繁体】:新曆
词语解释1.新订的历法。2.新年历书。3.辛亥革命后称公历为新历﹐农历为旧历。新历[xīnlì]⒈新订的历法。⒉新年历书。⒊辛亥革命后称公历为新历,农历为旧历。
引证解释⒈新订的历法。引《晋书·律历志下》:“以今新历施于春秋之世,日蚀多在朔。”《新唐书·历志三上》:“开元九年……詔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⒉新年历书。引唐李肇《翰林志》:“冬至岁酒,兔、野鸡,其餘时菓、新茗、瓜、新历,是为经制。”唐王维《春中田园作》诗:“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清孙枝蔚《除夕》诗:“到眼惊新历,回头失故宫。”⒊辛亥革命后称公历为新历,农历为旧历。引鲁迅《书信集·致姚克》:“上海已渐温暖,过旧历年之情形,比新历年还起劲。”冰心《南归》:“我们又说:‘今夜是除夕,明天过新历年了,大家守岁罢。’”
综合释义新订的历法。《晋书·律历志下》:“以今新历施于春秋之世,日蚀多在朔。”《新唐书·历志三上》:“开元九年……詔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新年历书。唐李肇《翰林志》:“冬至岁酒,兔、野鸡,其餘时菓、新茗、瓜、新历,是为经制。”唐王维《春中田园作》诗:“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清孙枝蔚《除夕》诗:“到眼惊新历,回头失故宫。”辛亥革命后称公历为新历,农历为旧历。鲁迅《书信集·致姚克》:“上海已渐温暖,过旧历年之情形,比新历年还起劲。”冰心《南归》:“我们又说:‘今夜是除夕,明天过新历年了,大家守岁罢。’”
汉语大词典(1).新订的历法。《晋书·律历志下》:“以今新历施于春秋之世,日蚀多在朔。”《新唐书·历志三上》:“开元九年……诏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2).新年历书。唐李肇《翰林志》:“冬至岁酒,兔、野鸡,其馀时果、新茗、瓜、新历,是为经制。”唐王维《春中田园作》诗:“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清孙枝蔚《除夕》诗:“到眼惊新历,回头失故宫。”(3).辛亥革命后称公历为新历,农历为旧历。鲁迅《书信集·致姚克》:“上海已渐温暖,过旧历年之情形,比新历年还起劲。”冰心《南归》:“我们又说:‘今夜是除夕,明天过新历年了,大家守岁罢。’”
国语辞典一种民国以后所采行的新历法。参见「太阳历」条。新历[xīnlì]⒈一种民国以后所采行的新历法。参见「太阳历」条。⒉新岁的历书。引唐·王维〈春中田园作〉诗:「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唐·来鹄〈早春〉诗:「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⒊重新制定的历法。引《晋书·卷三八·律历志下》:「以今新历施于春秋之世,日蚀多在朔。」《新唐书·卷二七·历志三上》:「诏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
1.问题的奇怪之处在于:北京业界对产品创新历来追捧,对木秀于林者也多有包容,却为何以惊人相似的看法上演"众口铄金"的一幕?
2.又由于清廷不信任汉人,荷兰传教士汤若望在这时带着新历投奔清朝就特合时宜。
3.虽然这段记忆已被尘封多年,但毕竟刻骨铭心,只要有人一提起,我仍然会感到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4.新历史主义影视通过戏说历史、消费历史和时空错位等形式来对历史进行解读,对此,受众应持有辩证的认识方法。
5.星期二的消息说星期六和星期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走上街头,对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不肯承认日本在第二世界大战所犯暴行的这段历史进行愤怒声讨。
6.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所以虽说过去了几十年,但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7.其实,新历史文艺思潮是产生于一种多元、复杂的文化语境之中,其中既有西方文化理论的催生,又有中国文艺发展的自身逻辑。
8.生魂自白石除妄,过圣崖朝新,历九天神劫,死者再化尘土,生者羽化登仙,甲第连云。
9.正是对于这种权力和颠覆之间的关系,新历史主义,尤其是谈到现代早期时,所关注和研究的。
10.明快的萨诺德风格让这座古老的城市也随着新历的更迭而涣然一新,休整得更为宽阔的街道上熙熙攘攘的挤满了来自各大陆的朝圣者。
读音:xīn
[xīn]
1.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新生。新鲜。新奇。新贵。新绿。新星。新秀。新闻。新陈代谢。
2.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改过自新。推陈出新。
3.不久以前,刚才:新近。
4.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斧斤。
5.称结婚时的人或物:新娘。新郎。新房。
6.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
7.姓。
读音:lì
[lì]
(1)(名)经历;经过:来~|~时半年。
(2)(形)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年|~代|~次|~届。
(3)(量)遍;一个一个地:~访各校。
(4)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历法:阳~|阴~。
(5)记录年月日节气的书表等:日~|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