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纹
【拼音】:tāo tiè wén
【简体】:饕餮纹
【繁体】:饕餮紋
网友释义饕餮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是典型的纹章风格。“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饕餮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与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研究者称为兽面纹。
辞典修订版一种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纹样象徵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其特徵是仅雕有动物的颜面,圆眼突出,常以浮雕出的扉棱为颜面的鼻,并作卷曲的眉和耳。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失去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作器耳或器足的纹饰。也称为「兽面纹」。
读音:tāo
[tāo]
(动)〈书〉贪。
读音:tiè
[tiè]
(动)贪食。
读音:wén,wèn
[wén]
[ wén ]1. 丝织物的文理,物件的文理:纹理。纹饰。条纹。水纹。指纹。斜纹。
[ wèn ]1. 器物上的裂痕:这个碗上有一道纹。打破砂锅纹到底(“纹”谐音“问”,喻对问题穷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