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而
【拼音】:lián ér
【注音】:ㄌ一ㄢˊㄦˊ
【结构】:涟(左右结构)而(独体结构)
【繁体】:漣而
词语解释亦作“涟而”。
基础解释见/'涟洏/',(书)(形)形容涕泪交流:泣血~。
引证解释⒈见“涟洏”。
汉语大词典见“涟洏”。《汉语大词典》:涟洏(涟洏) 拼音:liánér亦作“涟而”。泪流貌。汉王粲《赠蔡子笃》诗:“中心孔悼,涕泪涟洏。”南朝宋谢惠连《祭古冢文》:“舍畚悽怆,纵锸涟而。”唐刘知几《史通·自叙》:“傥使平子不出,公纪不生,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烟烬俱灭。后之识者,无得而观,此予所以抚卷涟洏,泪尽而继之以血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薨》:“拜已,长跽涟洏而告以故。”王毓岱《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南宫风惨怛,西渐泪涟洏。”
其他释义1.见'涟洏'。
1.想起家中美貌动人的爱妾,苦不打一处来,只为勤於王役、活生生抛撇下那个心头人儿,现下闹了个生离死别、生死未卜,一边劝说,一边便涕泪涟涟而落。
2.夏天刚到,那无瑕的荷花,有的绽放出花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粉红像霞,有的纯白像雪。在碧绿的荷叶的衬托下,显现出她那惯有的风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么高贵,令人敬佩!荷花,你也是夏天的使者!
3.寒冬腊月,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也悄然离开了;那世人甚爱的牡丹也失去了原来的娇艳;那称为“花之隐逸者也”的菊花也失去了原来的风采;惟有梅不畏严寒的生长在冬季,有着“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美称。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荷花是高洁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是优雅的,亭亭如水中的仙女;荷花是温柔的,淡淡容颜,赏心悦目。
6.人们向往空谷幽兰,因为它遗世而独立,高洁清幽,不为世尘所染,然而那环境毕竟可遇而难求。所以人们更加赞美莲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们应该像莲花那样懂得心灵的自我净化。
7.花真美啊,就像婀娜多姿的在跳舞的女孩;花真香啊,就像香气袭人的蜂蜜;花真濯清涟而不妖啊,就像亭亭玉立的女孩一样。
8.在那一片荷叶的掩盖下,露出了几朵荷花。有的白如玉,有的粉似霞。白的好象少女白嫩的皮肤,又似无暇的白雪。再看粉红的,真不知它是被天边的晚霞映红了脸,还是怕羞。它们可以说是“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
9.没想到老婆跟着老公这么长时间了,守宫砂还在,真是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啊!如此良宵美景,正是寻欢作乐的最佳时刻,不如今天老公帮你除了它。
10.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读音:lián
[lián]
(1)〈书〉
(2)(名)风吹水面所形成的波纹。
(3)(形)泪流不断的样子 :泣涕~~。
读音:ér
[ér]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