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政
【拼音】:chén zhèng
【结构】:陈(左右结构)政(左右结构)
【繁体】:陳政
词语解释1.谓论述政事。陈政[chénzhèng]⒈谓论述政事。
引证解释⒈谓论述政事。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陈政,则与议説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銓文,则与叙引共纪。”周振甫注:“刘勰把述经叙理曰论,为四体;一是论政治,二是论经文,三是论史,四是论文。”
网络解释陈政(唐朝历史人物——开辟漳州将领)陈政(616-677年)父陈犊,字克耕,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驻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原配卒,陈政为陈犊与魏敬之子,排行第三。《大明一统志》卷七十八《漳州府·陵墓·陈政墓》载:在南靖县南新安里。唐诸卫将军陈政,领兵戍闽,卒葬于此。政,光州人。开辟漳州的将领之一,青年时随其父陈犊攻克临汾等郡,唐太宗任其为左郎将。
汉语大词典谓论述政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铨文,则与叙引共纪。”周振甫注:“刘协把述经叙理曰论,为四体;一是论政治,二是论经文,三是论史,四是论文。”
1.临别独立营,山子把没收林风的第二支勃朗宁赠送给陈政委,如此一来,陈政委的脸上如同铁树开花一样。
2.陈政双眼怒睁,嘴角咬出血迹,再次腾空,怒吼一声,整个身躯向后弯曲呈半圆形状,如同半弦弓,双腿松弛朝着魁梧男人的脸部扫去。
3.为何叫好?首先,坦陈政府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题中应有之义。
4.陈政高认为,修建通衢大道,除了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加强和完善沈阳城市交通功能外,还通过道路为形成沈阳今后的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5.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入闽,随从的校尉中,有杨永、杨珍等,他们的后代散居闽、粤、台、澎等地。
6.张文岳陈政高会见李毅中郑斯林,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
7.陈政一听是百济王扶余义慈死了,这也太快了吧,难道是百济王想不开吗?“百济太子扶余隆怎么样”。
8.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这是周姓最早进入福建的记录。
9.陈政搂着怜儿纤腰拿出一副战甲给怜儿穿上两人走出大帐,陈政亲自指挥着一千大军搬运军用品:赶快将大帐收起来,还有这些东西通通带走,粮草越多越好。
10.为辽宁省长陈政高祷告。愿他推行政策建立稳固又健康的家庭。代下1:10。
读音:chén
[chén]
1. 排列,摆设:陈列。陈兵。
2. 述说:陈述。陈情。详陈。陈诉。陈说。
3. 旧的,时间久的:陈旧。陈腐。陈醋。推陈出新。陈陈相因。陈迹。陈皮。
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
6. 姓。
读音:zhèng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
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
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政。
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