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狼得虎
【拼音】:chú láng dé hǔ
【注音】:ㄔㄨˊㄌㄤˊㄉㄜˊㄏㄨˇ
【词性】:成语。
词语解释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除狼得虎[chúlángdéhǔ]⒈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
引证解释⒈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引《金史·陈规传》:“近虽遣官廉察,治其姦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三国演义》第五回:“或説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⒈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引《金史·陈规传》:“近虽遣官廉察,治其姦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三国演义》第五回:“或説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成语解释除狼得虎
综合释义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孙坚乃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三国演义》第五回除狼得虎[chúlángdéhǔ]
汉语大词典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金史·陈规传》:“近虽遣官廉察,治其奸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三国演义》第五回:“或说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
出处《金史·陈规传》:“近虽遗官谦察,治其奸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
读音:chú
[chú]
(1)(动)去掉:斩草~根。
(2)(介)不算在内:~外。
(3)(名)算术中用一个不是零的数把另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六~二。
(4)(名)台阶:庭~。
(5)(动)封建时代指任命官员。
读音:láng
[láng]
(名)哺乳动物;形状和狗相似;昼伏夜出;性情残忍而贪婪;伤害人畜;对畜牧业有害处。
读音:dé,děi,de
[dé]
[ dé ]1.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2.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3.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4.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6.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 děi ]1. 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2.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 de ]1.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2.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