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乡
【拼音】:běn xiāng
【注音】:ㄅㄣˇㄒ一ㄤ
【词性】:名词。
【结构】:本(独体结构)乡(独体结构)
【繁体】:本鄉
词语解释本乡běnxiāng。(1)我们乡。(2)这个乡。(3)指同乡人。本乡[běnxiāng]⒈我们乡。英ourvillage;nativetownship;⒉这个乡。英thisvillage;⒊指同乡人。例老张和我是本乡。英fellowtownsman;
基础解释∶我们乡∶这个乡∶指同乡人老张和我是本乡
引证解释⒈原籍,故乡。引《后汉书·章帝纪》:“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唐刘禹锡《竹枝词》之十一:“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⒉本地。引《水浒传》第十四回:“这秀才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出示晓諭,并示本乡。”
网络解释本乡本乡,汉语词汇。
释义1、原籍,故乡。2、本地。
综合释义原籍,故乡。《后汉书·章帝纪》:“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唐刘禹锡《竹枝词》之十一:“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本地。《水浒传》第十四回:“这秀才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出示晓諭,并示本乡。”本乡[běnxiāng]本地。
汉语大词典(1).原籍,故乡。《后汉书·章帝纪》:“其令郡国募人无田欲徙它界就肥饶者,恣听之……其后欲还本乡者勿禁。”唐刘禹锡《竹枝词》之十一:“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2).本地。《水浒传》第十四回:“这秀才乃是智多星吴用,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祖贯本乡人氏。”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出示晓谕,并示本乡。”
其他释义1.原籍,故乡。2.本地。
近义词 家乡
1.要是详细计较,土地神可以插手地界上的一切事务,包括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百姓主持公道等等。
2.于时北海完富,兰利其子女玉帛,与群盗相应,破其本乡城邑。
3.当然,有了如许多的限制,程晋州抄写的就更慢了,常常是一本乡试录仅用得上十分之一,不时的还要派人去问问族里的教师。
4.站在时代前沿,立足本乡本土,以笔为利器,反馈民情民风;传达领导精神,揭露黑恶势力,以信为大义,记录世间冷暖。记者节,只想说:您们辛苦了!
5.正是,听说他老家就是那儿的,他又是个有胆量的,何不找了他去?现官不如现管,到底他们本乡人好说话。
6.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
7.可知戏剧艺术,有些在本乡得不到发展,来粤则大展鸿图,百花齐放。
8.站在时代前沿,立足本乡本土,以笔为利器,揭露黑恶势力,以信为大义,记录世间冷暖。记者节,只想说:您们辛苦了!
9.教员是有的就是本乡的高小毕业生。
10.北宋熙宁九年,陕西的吕大钧兄弟,在本乡蓝田实行乡约,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要求乡人互相帮助,互相劝善戒恶,目的是为了使风俗淳厚。
读音:běn
[běn]
(1)(名)草木的茎或根
(2)(名)事物的根本、根源(跟‘末’相对):忘~|兵民是胜利之~。
(3)(名)(~儿)本钱;本金:下~儿|够~儿。
(4)(形)主要的;中心的:~部|~科。
(5)(名)本来;原来:~意|~想不去。
(6)(形)自己方面的:~厂|~校|~国。
(7)(形)现今的:~年|~月。
(8)(动)按照;根据:~着政策办事。
(9)(名)(~子、~儿)把成沓的纸装订在一起而成的东西:书~|户口~儿。
(10)(名)(~子、~儿)版本:刻~|抄~|稿~。
(11)(名)(~儿)演出的底本:话~|剧~。
(12)(名)封建时代指奏章:修~(拟奏章)。
(13)(名)(~儿)量词。ɑ)用于书籍簿册: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头~《西游记》。c)用于一定长度的影片:五~书|两~儿帐。b)用于戏曲
读音:xiāng
[xiāng]
(1)(名)乡村(跟‘城’相对):~间|下~|城~物资。
(2)(名)家乡:~音|背井离~。
(3)(名)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由县或县以下的区领导:~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