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明
【拼音】: chéng míng
【注音】:ㄔㄥˊㄇ一ㄥˊ
【结构】:承(独体结构)明(左右结构)
词语解释1.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2.即承明庐。承明[chéngmíng]⒈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⒉即承明庐。
引证解释⒈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引汉刘向《说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也。”⒉即承明庐。参见“承明庐”。引《汉书·翼奉传》:“未央宫又无高门、武臺、麒麟、凤皇、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臺、渐臺、宣室、承明耳。”南朝梁元帝《去丹阳尹荆州》诗:“驂驾乘駟马,謁帝朝承明。”宋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网络解释承明(汉语词语)承明出自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汉刘向《说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也。”
网友释义承明,汉语词语,读音 chéngmíng,出自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出自汉刘向《说苑·修文》。
汉语大词典(1).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汉刘向《说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也。”(2).即承明庐。《汉书·翼奉传》:“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皇、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承明耳。”南朝梁元帝《去丹阳尹荆州》诗:“骖驾乘驷马,谒帝朝承明。”宋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参见“承明庐”。
1.清代官学教师的选拔方式沿承明代,但也有不同,其中通过捐纳的方式选拔官学教师是典型的表现。
2.和尚本来就是承明手下败将,今日一见三打一,光棍不吃眼前亏,带领手下逃之夭夭。
3.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4.但既承明问,敢不竭愚!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类,皆因平时犯罪,徙补边屯;戎狄又性同禽兽,难养易败,今君来此抚驭,他不足虑,只性太严急,还宜少戒。
5.小太监天宝,两个宫女春竹和秋梦,四个护卫史汾、安天海、李东行和杨容,承明给这四位起了个字号叫“四大天王”。
6.藏头诗:齐家修身和天下,聚首华夏开奇葩。文化血脉代代承,明礼尚义处处家。举手投足创文明,手心相连你我他。传我中华美道德,情系神州满天涯!
7.肃承明诏,应会皇都,星陈夙驾,秣马脂车。
8.其实他哥哥早就求过他想见见李承明,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是人就明白。
9.郑妃的寝宫里李承明给郑妃请过安回坐下来,环顾四周,没有看见李婉顺。
10.是日清晨浓雾弥漫,山上三尺之外不辨方向,正是潜踪蹑迹的好机会,承明轻车熟路地到了山顶,雾帐中扯开喉咙呼喊:“末学外孙高承明求见外祖!”。
读音:chéng
[ chéng]
(1)(动)托着;接着:~尘。
(2)(动)承担;担当。~办|~包|~印。
(3)(动)客套话;承蒙:昨~热情招待;不胜感激。
(4)(动)继续;接续:继~|~先启后(继承前代的并启发后代的)。
(5)(动)姓。
读音:míng
[míng]
1.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2. 清楚: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
3. 懂得,了解: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
4. 公开,不隐蔽:明说。明讲。明处。
5. 能够看清事物: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
6. 睿智:英明。贤明。明君。
7. 视觉,眼力:失明。
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
9. 次(专指日或年):明日。明年。
10. 中国朝代名:明代。
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