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兵
【拼音】:yá bīng
【注音】:一ㄚˊㄅ一ㄥ
【结构】:牙(独体结构)兵(上下结构)
词语解释卫兵;亲兵。牙兵[yábīng]⒈卫兵;亲兵。
引证解释⒈卫兵;亲兵。引唐李德裕《论太和五年失维州状》:“其悉怛谋等,寻帅城兵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继,空垒来降,臣即大出牙兵,受其降礼。”宋梅尧臣《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解艇水驛无几舍,新诗又遣牙兵持。”《明史·朱寘鐇传》:“总兵官姜汉简鋭卒六十人为牙兵,令周昂领之。”清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莫若厚集牙兵,以资弹压。”
网络解释牙兵所谓牙兵,即亲兵或卫兵,从“牙旗”一词引申而来,是唐末和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军队名称。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宋以后消亡。
综合释义卫兵;亲兵。唐李德裕《论太和五年失维州状》:“其悉怛谋等,寻帅城兵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继,空垒来降,臣即大出牙兵,受其降礼。”宋梅尧臣《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解艇水驛无几舍,新诗又遣牙兵持。”《明史·朱寘鐇传》:“总兵官姜汉简鋭卒六十人为牙兵,令周昂领之。”清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莫若厚集牙兵,以资弹压。”
汉语大词典卫兵;亲兵。唐李德裕《论太和五年失维州状》:“其悉怛谋等,寻帅城兵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继,空垒来降,臣即大出牙兵,受其降礼。”宋梅尧臣《途中寄上尚书晏相公二十韵》:“解艇水驿无几舍,新诗又遣牙兵持。”《明史·朱寘鐇传》:“总兵官姜汉简锐卒六十人为牙兵,令周昂领之。”清侯方域《上三省督府剿抚议》:“莫若厚集牙兵,以资弹压。”
其他释义1.卫兵;亲兵。
1.留守府戒备森严,门口一个身材胖大的紫膛脸小军官亲自上岗执勤,其以身作则的做派让厅直右番的牙兵们不敢懈怠,毕竟赵副将就在这盯着呢。
2.看子牙兵按五方而出,左右顾盼,进退舒徐,纪律严肃,井井有条,兵威甚整,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3.听到李南的这句话,全体的狼牙兵都面色如土。
4.思绾求其牙兵及铠仗,从义亦给之。
5.想着想着,个个挺胸凸肚目不斜视,钉子似得站在校阅台四下——咱可是都尉大人的牙兵亲卫,绝不能给都尉丢人现眼。(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网)
读音:yá
[yá]
(1)(名)牙齿:门~|镶~|~医。
(2)(名)特指象牙:~筷|~章。
(3)(名)形状像牙齿的东西:~子。
(4)(名)(Yá)姓。
(5)(名)(~子)旧时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取得佣金的人。
读音:bīng
[bīng]
(1)(名)兵器:短~相接|秣马厉~。
(2)(名)军人;军队:工农~|~种|骑~。
(3)(名)军队中的最基层成员。
(4)(名)关于军事或战争:~法|纸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