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危山
【拼音】:sān wēi shān
【注音】:ㄙㄢㄨㄟㄕㄢ
【结构】:三(独体结构)危(半包围结构)山(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属祁连山脉。三峰耸峙,其势欲坠,故名。西与大沙山间有著名的敦煌石窟。传说中的仙山。三危山[sānwēishān]⒈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属祁连山脉。三峰耸峙,其势欲坠,故名。西与大沙山间有著名的敦煌石窟。传说中的仙山。
基础解释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属祁连山脉。三峰耸峙,其势欲坠,故名。
引证解释⒈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属祁连山脉。三峰耸峙,其势欲坠,故名。西与大沙山间有著名的敦煌石窟。《书·尧典》“窜三苗於三危,”一说即指此山。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三危山在燉煌县南。”林染《请出洞吧飞天》诗:“弹着你的琵琶,奏着你的笙箫,请下山吧,三危山的歌仙!”⒉传说中的仙山。引《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五:“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综合释义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属祁连山脉。三峰耸峙,其势欲坠,故名。西与大沙山间有著名的敦煌石窟。《书·尧典》“窜三苗於三危,”一说即指此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三危山在燉煌县南。”林染《请出洞吧飞天》诗:“弹着你的琵琶,奏着你的笙箫,请下山吧,三危山的歌仙!”传说中的仙山。《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五:“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三危山[sānwēishān]三危山又名卑羽山,是敦煌的历史名山,也是敦煌文明的发源地。《史记》五帝篇中也有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经予了一系列美丽的神话传说。
汉语大词典(1).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属祁连山脉。三峰耸峙,其势欲坠,故名。西与大沙山间有著名的敦煌石窟。《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一说即指此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三危山在燉煌县南。”林染《请出洞吧飞天》诗:“弹着你的琵琶,奏着你的笙箫,请下山吧,三危山的歌仙!”(2).传说中的仙山。《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五:“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其他释义1.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属祁连山脉。三峰耸峙,其势欲坠,故名。西与大沙山间有著名的敦煌石窟。《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一说即指此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三危山在炖煌县南。'2.传说中的仙山。
1.三危山断裂隶属阿尔金断裂体系,处于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结合部位。
2.沙州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
3.当然乐尊选择三危山做道场,与这里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也是分不开的。
4.山海经记载,古时候,三危山峰峦叠翠,瀑布飞泄,桃红柳绿,云雾缭绕。
5.《山海经》中说,西王母有时住昆仑山顶的瑶池近旁,有时住昆仑山西的三危山,运气不好要跑两个地方,昆仑的怪物比较麻烦,强的离谱,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了。
6.云昊站在峰岩突兀的三危山悬崖边,望了望脚下蜂窝般密集的洞窟,手脚并用,徒手攀岩缓缓地爬了下去。
7.天狐原本可以静修,却因他惹上三危山和昆仑山,不得不同他亡命天涯。
8.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
9.地处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与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姆塔格沙漠相毗邻,它东邻三危山,西接鸣沙山,长年干旱,降水稀少,风沙频繁。
10.地处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与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姆塔格沙漠相毗邻,它东邻三危山,西接鸣沙山,长年干旱,降水稀少,风沙频繁。(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
读音:sān
[sān]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读音:wēi
[wēi]
(1)(形)高。
(2)(形)危险;不安全:~局|安~。
(3)(动)使处于危险境地;损害:~及|~害。
(4)(形)指人快要死:病~|垂~。
(5)(形)〈书〉高:~楼百尺。
(6)(形)〈书〉端正:正襟~坐。
(7)(名)二十八宿之一。
(8)姓。
读音:shān
[shān]
(1)(名)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高~。
(2)(名)形状像山的东西:冰~。
(3)(名)蚕蔟:蚕上~了。
(4)(名)指山墙:房~。
(5)(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