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住
【拼音】:wú suǒ zhù
【注音】:ㄨˊㄙㄨㄛˇㄓㄨˋ
【结构】:无(独体结构)所(左右结构)住(左右结构)
【繁体】:無所住
词语解释佛教语。谓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执。无所住[wúsuǒzhù]⒈佛教语。谓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执。
引证解释⒈佛教语。谓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执。引《金刚经·妙行无住分》:“菩萨於法应无所住。”《金刚经·庄严净土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宋王安石《答蒋颖叔书》:“若知应生无所住心,则但有所著,皆在所訶。”
网络解释无所住无所住,拼音:wúsuǒzhù,佛教语。意为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执。
综合释义佛教语。谓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执。《金刚经·妙行无住分》:“菩萨於法应无所住。”《金刚经·庄严净土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宋王安石《答蒋颖叔书》:“若知应生无所住心,则但有所著,皆在所訶。”
汉语大词典佛教语。谓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执。《金刚经·妙行无住分》:“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金刚经·庄严净土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宋王安石《答蒋颖叔书》:“若知应生无所住心,则但有所著,皆在所诃。”
其他释义1.佛教语。谓不被任何意念﹑事物所拘执。
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2.无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九者,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
3.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
4.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
5.无所住既定,要想无所住的前提是破除一切执着,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金刚无上智慧。
6.心如明镜即可朗照世界也可以心无所住这才是清净的心。济群法师
7.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8.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9.心若住于情,则为情所困;心若住于财,则为财所累;心若住于权,则为权所害。无形无我,才无所住;心无所住,才有“本我”。愿君护好自己的那颗心。
10.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读音:wú,mó
[wú]
[ wú ]1.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 mó ]南无,也作“南谟”。佛教用语,常用于佛、菩萨名或经书题名之前,表示对佛和佛法的尊敬,含“归敬”、“敬礼”的意思。如:南无阿弥陀佛。
读音:suǒ
[suǒ]
1. 处,地方:住所。哨所。场所。处所。
2.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
3. 量词,指房屋:一所四合院。
4. 用在动词前,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所部(所率领的部队)。所谓(a.所说的;b.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意)。无所谓(不关紧要,不关心)。所有。各尽所能。所向无敌。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5. 用在动词前,与前面的“为”或“被”字相应,表示被动的意思:为人所敬。
6. 姓。
读音:zhù
[zhù]
(1)(动)停留;停住;歇下:(动)停留;停住;歇下
(2)(动)居住;住宿:~处|~房|~户|~家|~所|~校|~院|~宅。
(3)(助)做动词的补语。
ɑ)表示牢固或稳当:拿~|把~|捉~。
b)表示停顿或静止:把他问~了。
c)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力量够得上(或够不上);胜任:拿~|把~|捉~。